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蚕病学》教案(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5-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二节质型多角体病 第三节 脓核病 第四节 病毒病的发病规律 第五节病毒病的防治 第 2 次课 4 学时

A 可外小组分组登记。 B 各班课代表信息登记。 C 课前提问:1 蚕病的种类? 2 蚕体具有哪些防御性机构与机能?

根据学生回答概括上次课主要内容。 第二章病毒病

重点难点:

重点讲授各种病毒病的病原形态、病征、病变特点,识别诊断方法,病毒病的发病特点 及主要防治措施。难点为病毒的超微结构及对蚕儿的致病机理。 思考题:

1 血液型脓病蚕有那些共同症状?不同发育阶段蚕儿又有何不同症状?

2 胃肠型脓病和浓核病在病征和组织病变上有哪些异同点?识别诊断二者的主要依据 是什么?

3 病毒病中哪些病蚕蚕粪带毒具有极强的蚕座传染性?了解这一点在蚕病防治上有何 意义?

4 生产中为何强调要严格分批、提青、隔离淘汰弱小蚕?这在蚕病防治上有何生理意 义?

5 根据病毒病的发生流行规律,试给一个多发病毒病的养蚕户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防病 规划和措施。

概述

1912 年家蚕脓病病原(BmNPV)成为第一个昆虫病毒而被发现。

提问:什么是病毒? 迄今已被发现12 个目的1600 余种昆虫可被不同病毒感染,这些病毒归属于16 个病毒 科。

家蚕病毒病是目前生产中最常见危害最重的一类疾病,其种类有:

1. 核型多角体病:由杆状病毒科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寄生血细胞和体腔内各

11 种组织的细胞核,并形成多角体,故称之为核型多角体病。

2. 质型多角体病:由呼肠病毒科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寄生中肠圆筒型细胞, 并在细胞质中形成多角体,故称之为质型多角体c2?病。

3. 脓核病:由细小病毒科的家蚕脓核病病毒(BmDNV)寄生中肠圆筒型细胞核中,不形成 多角体。

4.病毒性软化病:由细小RNA 病毒科的家蚕软化病病毒(BmFV)寄生中肠杯形细胞胞质 中,不形成多角体,但形成类似多角体的包涵物,称“封入体”简称IFV。此病亦称空头性

软化病。此病国内无,不详述。

第一节:核型多角体病(血液型脓病)

一、病原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存在方式二种:NPV、NPB

(一)NPV:杆状病毒科、杆状病毒属,病毒粒子杆状,330×80nm,T87.5℃,双链DNA(dsDNA);

具感染性,而病毒蛋白却无致病力。(抗原即主要是病毒蛋白部分)———电镜照片、模式 图 套膜(囊膜、发育膜、外膜):脂质膜 膜 胶粒层(填充层) 衣壳(内膜)Pr NPV病毒核衣壳 髓核(dsDNA)

单粒包埋型(SEV):一个套膜内只包含一个核衣壳。

多粒包埋型(MEV):一个套膜内包含两个以上核衣壳。Bm多为SEV,有时一些组织器官

中出现MEV(受寄生部位、外界环境温度、25~28℃ 多形成SEV 33~35℃ MEV

不同寄生部位BmNPV中核衣壳数目变化

寄生部位血细胞、体壁上皮、气管上皮脑、脂肪、卵巢皮膜细 胞

丝腺、精巢皮膜细胞 SEV(%) 97~98 72~89 63 MEV(%) 2~3 11~28 37 (二)NPB

Bm被NPV感染后,在细胞核内形成结晶蛋白构成的多角体,其内包埋许多病毒粒子,

12 由于多角体蛋白的保护,NPV 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而裸露的病毒(游离病毒)抵抗 力则弱。

1. NPB的大小、形态———显微镜照片 2~6μm,平均3.2μm,400×或600×光镜下易观察到。多为整齐的六角形十八面体,偶 有四方、三角或不正形。 其形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 寄生部位:血细胞、气管上皮、体壁上皮、脂肪体中均六角形;而丝腺腺细胞中 则巨形三角形,多角体较其它组织大2×左右;睾丸、精巢内膜上寄生则四方形。 (2) 宿主:BmNPV 接种二化螟后,1 代六角形,7 代后四方形;再将四方形NPV 反 接种于Bm,则第1 代少量六角形,第4 代达70~80%,第六代全部为六角形。 (3) 与环境(温度)有关:BmNPV接种蛹体,接种后: 28℃ 24h →35℃ 则产生四角形NPB 28℃ 48~96h → 35℃ 六角形 35℃ 24~48h → 28℃ 六角形 35℃ 72~96h → 28℃ 四角形 2. NPB组成

NPB Pr 与宿主细胞Pr及病毒Pr均不同,分子量为28000,除3~5%的病毒粒子外,由 244 个AA 组成的多肽,0.3%的硅,微量铁、镁等元素,其中硅与NPB 外膜及骨架构成有 关。

3. NPB理化特性

六角形,淡绿色,折光强,比水重(沉于水底,观察时应注意调焦平面),不溶于水及 有机溶剂,对浓酸不稳定。弱碱可使NPB 溶解,放出NPV 粒子,强碱使NPB 溶解,NPV 失活;NPB对苏丹Ш不着色,据此可与脂肪球区别之。 4. NPB稳定性

NPV37.5℃ 1d失活;而NPB室温下,致病力保持2~3 年以上;4℃下,达20 年之久; 生产中消毒针对多角体。

二、病征——看图片讲解 本病各龄均有发生,多见于3 龄以后,尤以5 龄中期至老熟前后较多,病蚕多数不能吐 丝结茧。

(一) 病蚕共同症状(典型病症)

体色乳白,体躯肿胀,狂躁爬行,体壁易破,流乳白色脓汁而死。 (二) 不同发育阶段病症

1. 不眠蚕:各龄催眠期发病,体壁紧张发亮,体色乳白,节间膜高突,不食桑,爬动不 止,爬于蚕座四周坠地流脓而死。

2. 起节蚕:各龄起蚕发病,体色乳白,体壁松弛多皱,体躯缩小,前节节间膜向后节套 叠,饷食1~2天,体躯反而缩小。

3. 高节蚕:4—5 龄盛食期发病,节间膜高突,形如竹节,症状同不眠蚕。

4. 脓蚕:五龄后期至上蔟前发病,体壁紧张,体色乳白,环节中央拱起,如算盘珠状,

13 生产中较为常见。

5. 斑蚕:3~4 龄将眠期发病,在腹足、气门周围、背腹部等处出现对称黑色大病斑(焦脚、 黑气门等),少见。 (三) 蛹期症状

5 龄后期感染,可部分营茧化蛹,病蛹体色稍乳白,易破,经震动,即流脓汁而死,极 少存活到蛾。

三、病变———照片讲解 NPV→感染血细胞→核内形成NPB→增大、增殖→胞核膨胀→细胞膨大破裂→NPB、 NPV及细胞碎片游离于血液中→造成代谢障碍

组织病变以血液最明显,血液浑浊,乳白色,似牛奶;其它组织如气管上皮细胞、脂 肪组织、体壁真皮细胞等可在光镜下观察到核膨大,有多角体等病变。

四、发病经过(致病机理) 1. 病原感染入侵——示意图 污染桑叶碱液溶解RFP

NPB 蚕食下肠腔放出NPV 灭活排出

创伤胞核定位

NPV 血液 NPV 复制中肠上皮细胞

细胞间隙

血细胞核定位 2. 复制

复制DNA聚合酶装配

ssDNA dsDNA (病毒粒子)NPV dsDNA 转录回核内翻译

mRNA(多种) 胞质rRNA+tRNA、核糖体衣壳 NPB

(宿主) 病毒Pr

另一部分mRNA 胞质多角体Pr 回核内

3. 增殖

NPV的增殖与蚕品种、饲育温度等有关,总的可分为四个阶段:隐潜期、缓慢增殖期、 高速增殖期及稳定增殖期。

五、发病特点——归纳总结 1. 本病以食下传染为主(NPB),也可经伤口感染(NPV)。

2. 该病病蚕的血液(脓汁)具强烈的传染性,是该病最主要的传染源。 3. 本病主要发生在3 龄至老熟或蛹期,尤其是5 龄中期至老熟前后。

4. 本病属亚急性传染病,小蚕感染后经3~4天发病死亡;大蚕经4~6 天发病,外温高时, 病程加快。

围食膜

5. 病蚕体壁破裂流脓之前,蚕座2 次感染的可能性较小(故发现病蚕及时捡出,可有效

14 控制传染)。

6. 由于NPB 对自然环境具强的抵抗力,故该病原除水平传播外,尚具较强的垂直传播 能力。

7. 恶劣环境条件及一些理化因素刺激可诱发本病。 8. 不同蚕品种对本病抗性不同。(微效多基因控制)

六、诊断

1. 肉眼:据典型病症;开始时迟眠蚕,剪尾角或腹足,滴出血液呈乳白色。 2. 显微镜:检血液,查NPB;(苏丹Ш、有机溶剂法) 脂肪球为红色或橙黄色在酒精、乙醚中溶解消失

观看核型多角体病录象! 第二节 质型多角体病(中肠型脓病)

一、病原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 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 存在方式:CPV、CPB。 (一)CPV——电镜照片 本病毒属呼肠病毒科,质型多角体病毒类群。

CPV 呈球形,直径60~70nm,超微结构为六角形二十面体,有十二个顶点,各顶点有 一衣粒,每衣粒向外伸出一长度25~27nm 的四节组成的突起,突起顶端有一直径12nm 的 球状体。有两层正二十面体的衣壳,内壳中心为病毒髓核。

病毒核酸为dsRNA,分子量14.6×106u,Tm为80℃。dsRNA5?末端有甲基化帽子结构, 借助BmCPV 自身的转录酶可转录成含有甲基化5?末端的mRNA,70 年代初的此发现在分 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上具有普遍意义。现已证明,所有真核生物的mRNA 都有5?甲基化 帽子结构,是核糖体小亚基的识别位点,对真核细胞内转译起始作用具有关键意义。 (二)CPB——光镜照片 1. 形态与大小

常见为六角形二十面体,其次为四角形六面体,变异型较多,还有三角形、五角形、 杆状、不正形等。六角形多角体为0.5~10μm,平均2.62μm;大小开差悬殊,可差20 倍,四方形较六角形稍大。 多角体大小受许多因素影响:

(1)环境温度:25~28℃较大,>30℃则较小。 (2)寄生部位:中肠前部较大,后部较小。

(3)蚕体生理状况:饱食形成的多、大;饥饿下形成的少、小。 2. 一般理化特性

折光性较强,比水重,不溶于水及有机溶剂,易溶于碱性溶液,与NPB不同的是CPB 易被染色(除孚根氏反应呈阴性(不着色)),和焦宁—甲基绿染色NPB 绿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蚕病学》教案(3)在线全文阅读。

《蚕病学》教案(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jiaoyu/105130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