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江西,27题,7分)小煜通过学习知道:Na2CO3、NaHCO3均能与盐酸反应,Na2CO3溶液还会与石灰水反应。
【产生疑问】NaHCO3溶液也能与石灰水反应吗?如果能反应,生成物可能是什么? 【进行实验】小煜将NaHCO3溶液与石灰水混合,结果产生了白色沉淀。已知Ca(HCO3) 2能溶于水,碳酸氢盐在碱溶液中会生成碳酸盐。此白色沉淀是 ,证明NaHCO3溶液与Ca(OH)2 溶液也能发生反应。为了进一步了解生成的含钠化合物有什么,继续探究: 【作出猜想】①只有NaOH;②Na2CO3和NaOH;③
【实验设计】步骤1:取少量上述实验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再滴加足量的CaCl2 溶液(中性),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可知生成的含钠化合物中一定含有 ;
步骤2:将步骤1中后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往滤液中先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再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溶液颜色变化情况为 ,整个实验过程中无气泡产生,由此可知猜想②成立。
【拓展提高】若步骤1中未出现白色沉淀,则此时NaHCO3溶液与Ca(OH)2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题思路】根据钙盐和钠盐的溶解性,可知生成的白色沉淀为碳酸钙,根据猜想①和②可推知猜想③为只含有碳酸钠,根据步骤1,滴加氯化钙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一定有碳酸根离子,即一定含有碳酸钠,根据步骤2的结论猜想②成立,说明有氢氧化钠,所以除去碳酸钠后的溶液中还是显碱性,滴加酚酞溶液由无色变红色,滴加盐酸,红色会逐渐变淡,最后变成无色,如果步骤1中没有白色沉淀,说明不含碳酸钠,即生成的含钠的物质只是氢氧化钠,即反应的生成物为碳酸钙、氢氧化钠和水。
【答案】【进行实验】CaCO3(或碳酸钙)【作出猜想】只有Na2CO3 【实验设计】Na2CO3 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然后红色变成无色(2分,写对才得分)【拓展提高】Ca(OH)2 +NaHCO3= CaCO3 ↓+ NaOH+ H2O
【点评】本题考查碳酸根离子的检验、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力,本题难点有二个,一是步骤二中现象的描述,二是最后一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对现象的描述需要结合结论进行逆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很多同学少了水,方程式无法配平,本题难度较大。
(2011·江西,28题,6分)铝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但铝制品却不宜长时间盛放食
盐腌制食品。资料显示:“铝制品表面虽然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保护?氯化钠溶液会破坏氧化膜的结构,加速铝制品的腐蚀。”
【提出问题】氯化钠溶液中的哪一种离子对氧化膜产生了破坏作用? 【实验方案】 实验序号 方案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现象
A中铝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B中铝片无明显现象。
结论
溶液中对氧化膜产生破坏作用的离子可能是 ① 。
与A中现象相同
② 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铝片会与 CuSO4 溶液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 。
验证了实验1的结论。
【反思】针对实验3,莹莹认为还应做一个对比实验,她的方案是向B试管中再加入Na2SO4 溶液,结果无明显现象。该实验可证明溶液中对氧化膜不产生破坏作用的离子是 ⑤ 。 【解题思路】实验1中,氯化铜和硫酸铜溶液中所含阳离子相同,但现象不同,故可推测氯离子对铝的氧化膜有破坏作用,实验2的目的是证明硫酸铜能与铝反应,实验3的目的是证实实验1的结论,应该加入的盐应该含有氯离子,即这种盐为氯化钠,但该实验中引入了另一种离子:钠离子,因此应该设计对比实验证明钠离子对氧化膜是否有破坏作用。 【答案】【实验方案】①氯离子(或Cl)②铝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③2Al+ 3CuSO4 ===Al2(SO4)3 +3 Cu④NaCl【反思】⑤ Na(或钠离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利用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与分析能力,本题难点是根据图示实验判断每个实验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控制变量的思想和对比的方法,本题难度较小。
(2011?四川达州)16.食品着色剂、食品香料等食品添加剂,在规定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而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是违法添加物。食品安全,人人有责。丹丹同学发现妈妈做早餐包子、馒头时,
+-
向面团中加入发酵粉,蒸出的包子、馒头中有许多小孔,松软可口,丹丹同学对发酵粉产生了兴趣。
⑴提出问题: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物质?
⑵查阅资料:含钠元素的物质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时,会产生黄色火焰。 ⑶实验探究:下面是丹丹同学设计的探究实验,请你帮她完成。 ①将发酵粉取样,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产生黄色火焰。
②取样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的气泡,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的离子是 (写离子符号)。 ⑷小结与思考:
①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 (写化学式)。
②发酵粉与面粉、水混合发酵产生CO2气体,这些气体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包子、馒头松软可口。
③实验室制取CO2可选择下列装置中的 (填字母序号,任写一组)。
④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E装置内装满水收集氧气时,还可用于测定氧气的体积,此时还需要 (填仪器名称),氧气由 (填“a”或“b”)进入E中。
【思路解析】由实验现象可知发酵粉中含有钠元素,还含有碳酸根离子,因此发酵粉中含有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应该用A装置(因为反应物质固体和液体,且在常温下反应),收集可以用D(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或E;若用A装置来制取氧气,反应物就应该是过氧化氢,并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测量体积需要用到量筒,氧气由b管进入,水由a管排出,根据排出水的体积就可以知道氧气的体积。
【答案】⑶实验探究:②CO32-⑷小结与思考:①Na2CO3 ③AD或AE ④2H2O2== 2H2O+O2↑ 量筒 b
【点拨】考查了物质的鉴别与实验装置的选择,难度中等。
MnO2
(2011?四川达州)17. 通过学习碱的性质,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的“氢氧化钙是否变质以及变持的程度”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⑴提出问题:氢氧化钙是否变质?
⑵猜想与假设: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样品存在三种可能情况:没有变质;部分变质;完全变质。 ⑶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及操作
取样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振荡,静置
①取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②倒去上层清液,再向试管中注入稀盐酸 ⑷小结与思考:
①小蔓同学根据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确定该样品已部分变质,请写出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农业上常用来 。
【思路解析】氢氧化钙变质就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若部分变质,则成分为氢氧化钙与碳酸钙;若完全变质,则成分为碳酸钙;若没有变质,则成分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⑶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①
②有气泡产生 ①
②有气泡产生 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没有变质
全部变质
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
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② 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 ② ① ②没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 部分变质
②
⑷小结与思考:
①Ca(OH)2+CO2 = CaCO3↓+H2O CaCO3+2HCl = CaCl2+H2O+CO2↑ ②改良酸性土壤
【点拨】这是一个融合了鉴别内容科学探究试题,解答的关键是分析出氢氧化钙变质会发生什么变化,生成什么物质。难度中等。
(滨州市·24·6分)24.(6分)小林、小军和小明在实验室用右图装置做CaCO3受热分解的实验,加热一段时问后,他们对试管内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加热CaCO3后试管内的固体成分是什么?
【建立假设】小林的假设:CaCO3未分解,固体成分为CaCO3; 小军的假设:CaCO3完全分解,固体成分为 ; 小明的假设:CaCO3部分分解,固体成分为 。 【收集证据】(1)小军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后静置,再滴 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可知小军加水时发生反应的
化学方程 式为 。 (2)小明向小军实验后的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发现有气泡生成。
【获得结论】通过实验可知 的假设是成立的。
【交流与评价】实验结束后,在组内交流讨论过程中部分同学提出:在实验中若增加下列仪
器中的 (填编号)就可以直接根据实验现象判断CaCO3是否分解。
【解题思路】碳酸钙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若完全分解则为氧化钙,若部分分解则为碳酸钙和氧化钙的混合物;加水后再加无色酚酞试液出现红色,可知固体中有氧化钙,它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滴加盐酸,有气泡生成说明固体中有碳酸钙,所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备战2012)2011中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 - 科学探究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