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城县农村面源污染情况的调研报告
宁城县农机局
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我县与其它一样,农村面源污染日益严重,逐渐成为耕地质量退化、农村内部环境恶化、影响各类水体水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制约着全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掌握我县农村面源污染情况,有效控制我县农村面源污染,根据《赤峰市农牧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安排,对我县涉及地膜污染和秸秆污染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重点开展典型地块实地调查工作,全县共调查典型地块23个,涉及16个乡镇街。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耕地面积、地膜使用与回收利用情况;作物种植面积、产生的秸秆量、秸秆利用方式及消耗量等。调查对象为种植业户、农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
一、我县农村地膜污染和秸秆污染现状
宁城县有15个乡镇、3个街道,305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61万,其中农业人口52万。总面积 43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93.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64.3万亩。宁城县是全国产粮大县,居全市之首,在内蒙古也占有首要位置,被国家列为商品粮基地县,粮食商品率占粮食总产量的85%。
我县农村地膜污染和秸秆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污染物来自于种植业、养殖业及农村生活源等。
(一)地膜污染情况
地膜即地面覆盖薄膜,通常是透明或黑色PE薄膜,也有绿、银色薄膜,用于地面覆盖,以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维持土壤结构,防止害虫侵袭作物和某些微生物引起的病害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
地膜覆盖是一项成熟的农业栽培技术,保水保肥、保持湿度,有效地增添和延长作物生长期,确保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然而,塑料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熔融指数(MI)高,极难降解,既不受微生物侵蚀,也不能自行分解,其降解周期一般为200~300年,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我县搞地膜覆盖30多年了,地膜覆盖面积已达到65万亩,农用薄膜达1210吨,基本上是留存在地里,没有清除出去。从最初的“白色革命”成了现在的 “白色污染”。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残留农膜在缓慢的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有毒污染物,致使耕地质量下降,不利于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减产。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使用地膜已成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地膜覆盖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添,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隐患。必然给后人带来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1、残留农膜对环境的危害
对土壤环境的危害。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添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另外,残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
对农作物的危害。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必然形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
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形成“视觉污染”。
对机具作业的影响。播种时,残膜容易缠绕开沟器导致播种质量下降,如种子播在残膜上,影响发芽生长。根据拖拉机手反映,当种子播在残膜上时,烂种率达6.92 %,烂芽率达5.17 %,残膜对玉米根系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有显著差异,有残膜的玉米地比无残膜的对照田玉米减产率达8.8 %。
对牲畜的危害。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
总之,从地膜污染对环境和作物产量产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地膜栽培农田中残留地膜量,已经达到了能使作物减产的临界值。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经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2、 残膜处理存在的问题
(1)投入成本与清理成本。一是农民为节省成本,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长远。每亩地膜用量:0.007mm的用2.5公斤,0.008mm的用3.5公斤,按现行薄膜售价15元/公斤计算,每亩成本相差15元,地
膜越薄,风吹日晒后越不易被捡起。二是农民的环保意识不强。承包或转包土地,对土地采取掠夺性种植经营,只追求承包期内的经济利益,而不积极进行残膜回收。三是缺乏有效的残膜回收办法。农民对废旧膜回收没啥好办法,因为地膜薄,能用耙子搂走的就扔到地边、河套边了,弄不下来的,整地时直接打碎翻地里了。四是农民舍不得投入。对农民而言,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不像膜下滴灌等技术经济效益显著,农民舍不得投入财力用于残膜的回收,一般残膜回收机械作业费每亩约15---20元。
(2)农膜质量较差。因为用膜成本问题,农民对推广0.01毫米厚地膜接受程度不高。现在农民使用的地膜标注的都是0.008毫米,实际上大多数为0.005毫米,长度标注的也不一样,因为重量一样,越长地膜越薄,而农民降低了种地成本,不看厚度,同样重量越长(覆盖的面积大)越爱买,太薄的地膜一动就碎,人工清理不干净。
(3)残膜的环境管理薄弱。目前没有一个标准,废旧地膜处理,需要的优惠政策:只有国家拿出资金补贴给农民,让他们都使用0.01毫米的地膜。然后统一回收。
(4)法规体系不健全。首先应通过法律要求农用地膜必须使用0.01毫米的;一是从源头抓起,规范生产企业地膜生准标准,对达到地膜生产标准的企业进行补贴。厚度不合格地膜即不容易捡拾的地膜不予生产(根据长、宽就能推算出厚度)。二是提倡降解膜推广。三是对购买地膜捡拾机的个人或单位进行高额补贴,加速地膜捡拾机的普及。
(5)污染面扩大,污染量增添。宁城县除了65万亩地膜玉米,还有地膜蔬菜20万亩,地膜果树、地膜烤烟等4.6万亩。地膜用量越来越大,地膜残留越来越多,污染越来越严重。
(二)秸秆污染情况 1、秸秆焚烧
北方地区,雨雪偏少,风干物燥,容易发生火灾。但是,每年秋后整地就一直有田间焚烧秸秆现象,特别是春天整地备耕,秸秆焚烧现象更多,空气中飘着一层灰蒙蒙的烟雾,还夹杂着一股刺鼻的秸秆烟味。焚烧秸秆时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此外还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指数明显升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有的地方甚至引发树林火灾。
对于大面积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现象,农业部和环保部是年年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做好秸秆综合利用禁止秸秆焚烧。但是这一纸“禁烧令”就是彻底消除不了焚烧秸秆的现象!直到现在田间焚烧仍然成为农民处理秸秆的主要方式。成千上万吨的秸秆化为灰烬,空气被污染,加重雾霾天气,因秸秆焚烧而发生的火灾、交通事故等悲剧仍在不断上演着。
各地也都相应的出台了政策和措施,但是屡禁不绝,关键问题是没有为农村秸秆找出一个出路来,秸秆太多了没有地方存放,占地,处理费工费钱,一把火点了也是无奈之举。只是简单地“禁烧”是行不通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宁城县农村面源污染情况的调研报告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