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规范。
(二)语法
审查的第二个方面,是查看有没有病句、有没有语法不通的问题。这是小学老师、初中老师讲过的问题,就是主、谓、宾、补、定、状的问题。动宾搭配是不是妥当,“的地得”三个是不是用错了,是不是没有谓语,是不是没有主语。写文章写快了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你要自我审查一下。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有些名家发表的文章也有病句,我干吗要那么严格?他是名家啊,他放个屁都有人给他发表,不用说病句了。你们不行,你们写的文章就得规规矩矩,认认真真,没毛病。我在《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兼过一段时间的编辑,我发现,来稿中,硕士生、博士生的稿子最规范,那些名家、名教授的稿子最不规范。硕士生没有官位,又要发表文章,他就必须搞得比较规范,给编辑一个好印象。名家呢!他稿子不规范,编辑会主动帮他改。你们硕士生、博士生投出去的稿子,谁会帮你改啊,那编辑是不愿意帮你改的。所以说你一定要搞规范。
提到这个语法、病句问题,我顺便把话题扯远一些。我们读书的时候,有时候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看不懂,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有一个办法,对于任何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你都可以采用这种办法。什么办法呢?语法分析。抽出几句话来,分析它的语法有没有问题。
如果他的语法没有问题,你还看不懂,那说明你的知识不够。如果它语法有毛病,这本书或者这篇文章,你就不要看了,为什么呢?你看不懂,并不是你的知识不够,而是因为它语法不通。你把它当做规范的文字去看,当然看不懂啦,对吧?语法分析法,既可以用来分析别人,也可以用来分析自己,看看自己的文章有没有语法缺陷,有没有语法上的毛病。如果有,把它改过来,在改的过程中你的思想会进一步丰富,你的文章会更加严密。
(三)逻辑、错别字
第三个方面就是逻辑。没有语法的毛病,没有格式的毛病,那在逻辑上有没有自相矛盾呢?我自己有这个体会,尤其是比较长的文章,会出现前后观点的矛盾。前后观点矛盾,至少有一个观点是错的,对不对?或者说你两个观点都是错的。不可能两个观点都是正确的,如果两个观点都是正确的,不可能出现两个观点矛盾。发现自相矛盾,你就要做进一步的思考,把这个矛盾解决掉。解决了,你的文章就更有质量更有水平了,这是从逻辑上进行审查。
为了审查你的文字、语法、逻辑上有没有毛病,你的文章写好了不要急于投稿,放一放,过个两三天,再看。当然你也可以先放在博客上,你的文章在自己的文档里(一般是Word文档)是一种格式,放在博客上,它可能会变成另一种格式。在Word这种格式下,你看病句看
不出来,换了一种格式,你看病句就能看得出来。有时有错别字,第一遍、第二遍都没有看出来,然后发到网上去一看,哟!我怎么有错别字啊!因为你开始写的时候,你自己的东西,你比较熟了,看的时候一目十行,你不可能看得很仔细,而且格式全部印到你的脑子里了,所以不容易发现问题。但是当你放在网上看的时候,格式变了一下,给你的脑子一个新鲜的东西,新鲜感,你就看出来了。所以,你不要急于投稿。
(四)注释
现在谈学术规范主要是谈注释问题。所以,在审查格式、语法、逻辑的同时,必须认真审查注释问题。注释问题,这些年,学界问题越来越多,批评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学术批评网这方面发表的文章比较多。还出了好多著作,我们图书馆就有《学术规范读本》和《学术规范通论》。还有几本我还没见到,我们图书馆没有的。北大出版社有《引注的规范》,还有邓正来关于学术规范的一个长篇大论,我在新华书店看到那个目录了,但是没有买到那本书。
注释就是将“张三说,李四说”交待清楚:是在什么地方说的,是在哪本书中说的,是在哪篇文章说的,等等。注释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不简单,因为它与录、引、标、用密切相关,大有文章。录、引、标是注的前提,注是录、引、标的具体体现,用则是录的目的,也可
以说是录、引、标、注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审查注,就要录、引、标、注、用一起审查。
七、录引标注用
(一)录
什么叫“录”?你把人家说的话放到你的文章中来,这就叫“录”,把它录下来,或者说把它抄下来,都是一回事。这个抄,不是“抄袭”,叫“抄录”,抄录到你的文章中来,形成“张三说”、“李四说”。“录”有两种,一种是“直录”,还有一种是“意录”。什么叫“直录”,原话搬过来,打上引号。“张三说”,一个字不差的,哪怕他有病句我也不管他,我反正把他的原话搬过来,就是直录。如果是为了批评它,即使是病句也要直录。
多数情况下,抄录的内容是要用作论据的,它里面的错别字,就不一定要直录了。或者某一段话,意思是好的,可以作为论据,但是文字有点罗嗦、重复,甚至有语病,这种情况,你也不要直录了。这样的直录,好像对人家不尊重了。人家会问:你究竟是要宣扬我的话呢?还是宣扬我的这个错别字啊?还是要宣扬我这个病句啊?对吧!那就意录,去掉一些“不必要的零部件”。意录就是概括、提炼。
(二)引
录完了以后要“引”。怎么“引”呢? “引”的主要表现是引号和“引导语”。引导语是严肃的学问家们经常使用的,但是“引导语”这个概念——作为学术规范的概念,这是我的发明。还有一种情况,叫“引导格式”,也可以叫“格式引导”。一共三种情况。引号简单,在“张三说、李四说”之后,打上冒号和引号,这个一般人都会,不会都是假装的,装糊涂,假装不会。如果是你直录的,就要打引号,不打引号,这肯定不对头,肯定有大问题。如果是意录,就不能打引号,因为不是原话。不是原话,你怎么打引号呢?冯必扬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意录了宋林飞先生发表在《江海学刊》上的文章,不是原话,却打上引号,且没有引导语,这就不对了。谁是冯必扬的弟子?请举手,请你转告冯必扬教授,就说刘大生今天公开批评他了,指正他了,希望他一如既往:“欢迎指正”。
不打引号,意录,怎样体现出来是别人的观点而不是我的原创呢?怎么办呢?用引导语。打引号需要引导语,不打引号更需要引导语。现在好多人写文章没有引导语,却大段大段地抄录别人的文字,有的打上引号,有的不打引号,有的原封不动,有的改个把无关紧要的字词,下面加个注,参见,就完事了。这样不好,应该有引导语,引导语就是“张三先生说”、“李四先生说”。带不带“先生”无所谓。引导语多种多样,比如说:“某教授说”这是一种引导语;王大章先生说,这样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学术论文写作的技巧、规范、基本公式(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