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晚明诗文
1、 李贽“童心说”的内容P171
李贽的文学观念包含着离经叛道的因素。他在著名的《童心说》中称“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所谓“童心”即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障蔽和干扰;“最初一念”,实则指人本然的私心,所谓“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因而,天下的“至文”,都应该是作者本然的情感和欲望的真实表现。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2、“公安派”评价其精神得失P173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提出口号“性灵说”。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人为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浅率陋俗之弊。
.公安派的文学理论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实际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的社会思潮在文学领域中的直接反映。但另一方面,公安派的理论也存在显著的局限和前后矛盾。公安派的文学理论虽以个性解放的精神为底蕴,但“独抒性灵”必然会遭到的个人与群体的正面抗争,则是他们较少涉及的。袁宏道解释“性灵”文学所提及的实例,大多具有虽有违于传统文化精神去并不直接与社会激烈冲突的特点。
名词解释: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
的束缚,找到了以独创的精神来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主张创新,比较重视文学的时候精神,在诗歌的抒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竟陵派”代表人、文学风格、艺术风格P177
代表人:钟惺、谭元春。他们是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文学观念上,提出重“真诗”,重“性灵”。风格:幽深奇僻、独来独往。
名词解释:由于仿效公安派的诗歌日益显露出“陋”、“俚”的弊病,所以有竟陵派出来加以匡救。竟陵派因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他们继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为“性灵”不来自诗人的胸臆,而来自古人的篇什,所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末流的浅易风格,力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不惜用怪字,押险韵,有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使其作品佶屈聱牙,刁钻古怪,走向了极端。
4、晚明小品文代表作家、作品P177
代表作家:公安三袁、张岱、王思任、祁彪佳、汤显、冯梦龙。
张岱:《琅环文集》、《西湖梦寻》、《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 袁宏道:《西湖二》《天池》 袁中道:《游荷叶山记》
王思任:《屠田叔笑词序》《游慧锡两山记》 5、明末诗坛 陈子龙 夏完淳P180
明清之际社会动荡给文学带来的变化,表现在诗作上,题材由狭小变为开阔;内容由空泛变得充实,风格由纤弱变得雄放。 代表人物:陈子龙、夏完淳
陈子龙:文学主张,注重复古,不泥古不化,而是提倡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作结个人的真情实感。要求学古与求真相统一。《岁暮作》《秋日杂感》
夏完淳:前期作品注重摹古,讲究音调辞藻。后期多有悼亡抒志及反映国变时艰的篇章。《别云间》《遗夫人书》
清代文学绪论P204
1、清代文学突出特征
清代文学呈现集大成的景象 1.诗歌:
唐已定型,宋作补充,元、明步趋其后,缺少创新,明清鼎革之际,诗歌创作转向伤时忧世,遗民诗人之呼号、悲愤、黍离之悲、沧桑之感,缘事而发,较之明代,诗人更关注国运民生。 2.词
在元明两代一度衰落,然后复兴。 a.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 b.朱彝尊为领袖的浙西词派 c.满族大词人纳兰性德 d.张惠言为盟主的常州词派 3.散文、骈文
清初散文,一方面存晚明小品文遗风,如张岱。金圣叹、李渔等在理论上恢复唐宋古文传统,但创作上愈加偏狭。成就高者:侯方域、魏禧、汪琬。
骈文经唐宋两次古文运动打击,一蹶不振,其以对仗排偶、隶事征典、词藻华丽为特征,是一种古典形态的美文。至清,其渐受重视,乾嘉时期大盛,形成与桐城派对抗之势,作者有很多著名学者文人才士。如阮元、洪亮吉、汪中(《哀盐船文》)其要求恢复文章艺术美,以之有意排斥桐城派迂腐固执的思想见解。其兴起与文化学术思潮的复古倾向汉学兴盛有关。这种古雅的文体对作者与读者在学识和文学素养都有很高要求。 4.戏曲
戏曲在清更加活跃。原本不重之的正统文人、文学名士,因遭国变,落魄失意,亦以戏曲抒写亡国之痛。如吴伟业、王夫之、尤侗等,其作传奇、杂剧、大都取材历史,随意虚构,乃至幻化,以寄己之感,故加重戏曲之案头化倾向。至李玉,增其社会历史意识,另一方面,一些作者追明亡前夕吴炳、阮大铖风情喜剧路子,注重戏剧性,多用巧合,误会制造生动情节,如李渔(《风筝误》)。
理论上提高戏曲地位的是金圣叹“六才子书”(《西厢记》、《水浒传》、《庄子》、《离骚》、《史记》、“杜诗”)的定位及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中的理论总结和阐扬。
戏曲创作的社会历史意识的增强与戏剧性的注重二者的结合,便涌现出戏曲的高峰——《长生殿》、《桃花扇》两部戏曲杰作的诞生。 5.小说
短篇小说:晚明异常活跃的白话短篇小说至清初开始衰退。只有李渔有些创作。文言短篇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为最。清中期以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为代表,反对《聊》的虚构,而以平实笔记体为正宗,向古雅的传统靠近。
长篇小说:始终很旺盛,一是英雄传奇小说,如陈忱的《水浒后传》,唤出英雄进行抗金保宋的战斗,以寄托清初遗民的心迹,也给小说增添了抒情性质。一是顺着《金瓶梅》世情之路,在醒世的旗号下展示最世俗的人生图画,如《醒世姻缘传》;而《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则是沿着这一方向继续拓展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品,从而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高峰。 总结
前期文学关注国运民生,有着炽热的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意识,传统文体和雅化的戏曲成就很高。
中期文学,传统文体更趋活跃,流派纷呈、竞相争鸣,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但成就影响不及小说。
走向近代化:清代文学上承晚明文学,继续向近代化方向发展,为中国文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 清楚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1、遗民诗人
命名原因:清初诗坛,有一批由明入清的诗人,他们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对时末清初的战乱和民生疾苦铭刻在心,对清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不合作态度。拒绝入仕为官。他们用诗歌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坚持民族气节,寄托故国哀思,诗风慷慨苍凉、激昂悲壮。这一类诗人被称为遗民诗人,其代表人物为顾炎武、吴嘉纪和屈大均。 诗歌主题:
顾炎武: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天下”有诗歌四百多首,反清复 明、坚守气节是其主调。
黄宗羲:他坚决反对明末空洞浮泛的学风,为清代史家之开山祖。诗文推崇宋诗强调书写现实,作品多抒写亡国之痛,怀念殉难亲友,反复表现自己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抗争精神 。
王夫之:诗歌多写亡国之痛和恢复故国的理想。
吴嘉纪: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熟悉,诗歌极写兵燹灾荒、民生疾苦,语 言质朴、风格遒劲,状物写景,善用白描手法。是清初遗民诗人中突出的一位。 屈大均:诗歌主要写其经历和情怀。内容上表现爱国忧国之情,或表示对南明政权腐败的痛心和气愤,或揭露清朝的苛政、同情人民的祸难疾苦。艺术特点是纵横奔放,昂扬激荡,笔力遒劲,富于瑰奇的想象,为岭南三家〔陈恭尹(顺德 县人)、梁佩兰(南海县人) 〕之冠。
2、 古文三大家P214 侯方域、魏禧、汪琬
3梅村体:名词解释、代表性作品。P219
名词解释:“梅村体”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伟业极富个性的七言歌行体诗歌的名称,它来源于六朝时形成的七言歌行体。“梅村体”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他在继承元、白歌行体诗的基础上,辅以初唐四杰的辞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自自成的一种叙事诗体。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格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古国抒情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诗史”,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性,吴伟业以人物命运沉浮为线索,续写实事,映照兴衰,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把古代的叙事诗对到新的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梅村体叙事诗约百余首,《圆圆曲》
代表人、代表作:吴伟业《永和宫词》《雁门尚书行》《楚两生行》《马草行》《圆圆曲》 恸哭六军具素缟,冲冠一怒为红颜。 4.、阳羡词派和浙西词派P222 名词解释
阳羡词派:开创者陈维崧,成员多宜兴人,陈词有“词史”之称,他们以苏轼、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古代文学史 第四编 笔记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