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学生自主从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倡导自主学习的当下,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迫在眉睫。阅读离不开语言感知, 本文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入手, 就如何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进行简单的阐述,以期得到广大同仁的重视, 真正将阅读能力的提升落实到位。
所谓 “语感” , 就是学生在没有系统处理文字之前,对语言产生的敏锐嗅觉。 “语感” 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迅速产生理解、 体会等反应的能力。语感是主动的, 是学生自主形成的。在新课程理念下, 培养语感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 学生的语感一旦得到科学的培养, 那么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一、 创设情境, 触发语感
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系统, 但形象具体思维依旧是他们主要的思维模式。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用形象具体的情景去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初步感知文章的意境, 感悟语言的内涵, 意会文章的大概, 从而触发语感。情景创设的越是浓郁, 学生越是会不由自主地融入语言之美中, 语感的培养便水到渠成。
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 《紫藤萝瀑布》 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硬件导出课文,播放一段提前录制好的录音: “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同学们你们要不要和我一起去欣赏那美得不可方物的紫藤萝瀑布啊!来, 跟着我一起去看! ” 用激动的语气调动学生的兴趣, 再用多媒体将紫藤萝盛开的美景一一展现给学生欣赏。学生情绪激昂地观看视频, 并不断发出感叹: “啊, 真的好美! ” 这种方式便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语言情景, 将紫藤萝形象具体地展现给学生, 那片美丽的紫藤萝就这样在学生心中 “活” 了起来。视觉上的感官与震撼直接触发了他们想要抓住 “美” 的欲望, 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对于美丽景色的语感。
二、 品味细节, 获得语感
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 汉语的词义具有较强的弹性, 词语在文中的位置、 所用的次数、 所用的方式都能决定其真正的含义。因而品味文中的细节, 便能够从中获取语感。阅读理解早已经成为初中语文试卷中的必考题, 而且分值也比较大。阅读理解题中总会有一两道题是对文中某一个字或某一个词, 甚至是某一个标点符号进行赏析, 这便是品味细节的具体体现。
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这首小令, 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 平白如话, 就算是小学生读起来也会毫无困难, 然而诗中那种凄凉悲苦的意境却很难体会出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一字一句地进行赏析, 从细节中感知诗文意境, 感悟诗歌语言中以景托情的妙用。
再比如朱自清的 《春》 , 这是一篇满贮诗意的名家大篇, 这篇文章中的每一个遣词造句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比如首段中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 连着用两个 “盼望着” , 足以见得作者对春天的渴盼; “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 的几个比喻把春雨的特点写得神韵透彻。
抓住语言便能抓住语感, 细细品味文章中的字字句句便是培养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 实践训练, 感悟语感
正所谓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 语感也是需要在反复的实践中培养的,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适当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实践的方式有很多, 一是反复朗读吟诵, 同一篇文章可以尝试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节奏去朗读, 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去品味语言,培养语感。如 《在山的那边》 这篇文章, 第一段主要用稚嫩的语气去表达一个孩子的童真, 以及遇到挫折时懊恼的心情; 第二段可以用不同的音调和不同的语速表达不同的心情, 从而切实体会到坚定自信以及惊喜等感情。总之尝试用不同的音调和语速朗读能体会出不同的情感, 继而便可以培养出语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培养语感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