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还发现,董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生自由表达想法才是她的追求。学生回答过后,她会从中提炼出合理的成分并加以生发,并不关注答案本身,而是瞄准学生结论背后的思维过程,提出独到的见解和充满智慧的分析。无论学生怎样回答,董老师都能有话说,让学生获得被肯定和受重视的快慰,同时也能顺着她所指引的方向去做更深一步的思考,表现出了深度的价值认同和人文关怀。董老师的评价语之所以能够
轻重适宜,既得益于她深厚的功底,更重要的是她能够发现学生答案里隐含的价值,善于挖掘其中的闪光点。
二、彰显诗意和典雅的评价表达
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由于个人的人生经历、学养、价值观等因素的差异,评价语往往会体现出强烈的个人色彩。董老师的课堂评价语有着“诗意语文”的特色,彰显出诗意和典雅,具体表现为:
(一)优美的散文语言
以《西地平线上》一课教学为例。学生认为高原落日有一种深情的美,董老师则用自己的解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深情”:
“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当中有这么一句话‘美在深情’,就被你用了,英雄所见略同,很有发现力和判断力。你还有什么补充?看此时这轮太阳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生答:有生命)它更象征生命!这一段如果翻译过来,我的解读是——同学们可以有自己的解读——那就是生命的痛苦与美的诉说。无言的落日却诉说了它对生命的全部感受。它对于生命的执着,在这贫瘠的、荒无人烟的、
广袤的西部,生命已经成为奇迹,它仍然诉说生命的美与痛苦,执着于人间的眷恋,深情地注视人间,不肯离去,这轮落日难道不动人吗?”
这段评价语颇具散文的语言美感,让学生深受感染,继而激活思维,产生个性化顿悟。同时,董老师的评价语也非为了优美而优美,典雅的语句之下隐含着严谨的逻辑框架,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层次和语言美感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丰富的文化底蕴
如董老师执教《葡萄月令》一课,有这一样一段评价语:
“你说自然界的‘风’是和‘春天’经常联系在一起的,我同意,比如我们常说‘杏花雨、杨柳风’,你觉没觉得‘风’和中国文化也有某种关联?毛泽东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从哪来?从哪里吹来?从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来,那里就有《国风》,于是‘风’本身就是中国化的。”
由文学作品到中国文化,董老师的评价语充斥着历史典故,在旁征博引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文化的洗礼。
(三)饱满的真切情感
如教学《张爱玲的〈爱〉及其他》,学生认为“走进荒凉”一词读来最有感觉,董老师在评价时则以悲凉、凄凉、荒凉和苍凉来串讲张爱玲的一生,让学生跨越时空,来领略张爱玲的哀愁与幽怨:
“她的《倾城之恋》是一个说不尽的苍凉故事;在《金锁记》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与王娇蕊爱得热火朝天后突然平静下来,只剩一种苍凉的安宁;《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在人堆里挤着,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在这灯与人与货之外,还有那凄清的天与海——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给学生最美的母语”——董一菲课堂教学评价语特色探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