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当地
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的龙头和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就近就地转移是农村劳动力从业地域的主要特征;其中,2012年农村劳动力在本县域内就业的占93.2%。
2.1.3转移行业分布较集中
2015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等五大行业。从事的行业朝多元化发展,但主要集中在工业。
2.1.4季节性、兼业式就业占较大比例
农民工就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即兼职农民,出现了 “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财富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状态的农民工。
2.2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2.2.1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处于弱势
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很多人是辍学务工或完成义务阶段教育就进城务工,学历水平普遍较低。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技能缺乏,一直是困扰其务工的一大难题,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青岛市从事过非农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有2/3的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占到66.3%;具有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3.0%;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7%。仅有18.8%的农民工受过系统的非农技能培训。按行业大类分组,2015年,青岛市新增农民工就业人员中,制造业从业者16.95万人,占40.9%。显然制造工人和服务业基层职位是他们的工作,大多处于社会底层,失业率较高。
2.2.2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就业渠道不畅
农民务工形式主要依托以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的社会信息网络,有组织务工的比例仍然偏低。抽样调查显示,一季度,由亲朋好友介绍和自己寻找工作的农民工占61.2%,由政府(单位)和中介组织方式介绍就业的仅占6.4%。除上述情形之外,有32.4%的农民工是通过其他方式参与务工的。同时,青岛市农民工中,还有八成以上未接受过任何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渠道滞后和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不足,制约着农民工流动和就业。
2.2.3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较大
近年来,一些分割城乡管理制度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限制,在户籍、医疗、公共就业服务、住房、子女上学以及养老等方面农民工无法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和待遇。农民工缺乏长期安心城镇就业的信心,相当部分农民在进城务工多年后又回流到农村。
2.2.4劳动保障不完善,合法权益难以维护
农民工为城市建设付出的辛劳难以言表,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有目共睹,而在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就业歧视问题仍然存在,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还不高,农民工的社会福利缺失。
3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措施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