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多酚调节口腔微生态平衡预防龋病和牙周炎
膳食多酚,特别是葡萄籽多酚能够调节口腔菌群的组成,在预防龋齿和牙周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多酚对变异链球菌有抑制作用,可抑制变异链球菌的黏附及生物膜形成,某些特殊结构的多酚可抑制变异链球菌的Gtf活性[17]。葡萄籽多酚导致牙龈卟啉单胞菌的脂多糖表达降低[18],可抑制牙周致病菌引起的宿主炎症反应[19]。葡萄籽多粉提取物对于具核梭杆菌、放线菌和口腔链球菌3个菌种的生物膜具有明显抑制作用[20]。还有一种提取自葡萄籽的多酚表现出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变异链球菌、表兄链球菌、鼠李糖杆菌和黏性放线菌多菌种生物膜的抑制效果[21]。
2通过逆转微生态失衡治疗肠道疾病
人体微生物在人体生理和全身免疫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这些微生物大部分存在于肠道之中,其他黏膜相对较少。这些微生物群落非常多样,其分布受环境条件(例如温度、pH、营养物质、氧气含量等)的影响[22]。肠道微生物对于人体健康很关键,其功能复杂性媲美人体器官系统[23]。在诸多的调节技术中,益生菌疗法属于一级预防,粪菌移植属于三级预防。
2.1通过益生菌调节人体微生物群落
精密部署的益生元能够刺激特定的微生物生长从而恢复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一项研究[24]收集婴幼儿的肠道细菌,然后将它们植入小鼠体内,调整这些肠道微生物能够改善小鼠的生长。这项研究提示,有益细菌能够有助发挥食物的最大功效,提示通过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有可能成为治疗慢性营养不良儿童的新方法。
基于益生菌的传统疗法效果有限,利用菌群分泌、调节或降解的代谢产物可能是一种新的疗法。许多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宿主-菌群互相作用受到代谢产物的调节,这些代谢产物包括短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酸、氨基酸、胆汁酸、维生素及多糖等;基于代谢产物的疗法可克服现有的菌群靶向性疗法的问题,包括定植抗性及个体间的菌群组成差异,可能成为个体化整合治疗的新方法[25]。
2.2通过粪菌移植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
肠炎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小肠炎和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稀水便或黏液脓血便。粪便微生物移植是纠正各种肠道菌群失调疾病的方法之一,尤其对于肠道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和代谢综合征等的治疗。粪菌移植的提取物经分离纯化后,可溶解在一定溶液中便于摄入,制成胶囊便于口服或者冰冻保存以便以后再用。研究[26]证实,粪菌移植对于肠道艰难梭菌的治疗是有效的,其具体机制可能是,肠道菌群改变能通过特定细菌、次级胆汁酸、产丁酸菌等效应对抗艰难梭菌感染,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3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微生态靶向调节技术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保护机制抵抗外界恶劣的生存环境及侵袭性核酸的入侵。许多微生物都能够通过基于基因序列特异性的方式抵抗核酸入侵。CRISPR(clusteredregularlyinterspacedshortpalindromicrepeats)即属于这种保护机制之一[27]?该位点是由独特的DNA间区间隔开的短的重复序列组成,并与一些被称为CRISPR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ionprotein)的蛋白质共同作用,形成一套完整的自我保护机制[28]。这种高变位点能从外源片段中摄取约36bp的短片段,从而建立可遗传的DNA介导的“特异性免疫保护机制”。该技术属于二级预防。
目前使用的大多数抗生素仍是广谱抗生素。使用CRISPR-Cas技术来制造抗菌药物,其活性谱是通过人为设计来进行选择的[29]。靶向特异性DNA序列的RNA核酸酶RGNs通过携带质粒的噬菌体或细菌进入微生物体内。加入RGNs的感染模型生存率显著提高。RGNs可以基于遗传标记选择性地降低靶细菌丰度来实现对菌群的调节。RGNs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可定制的抗微生物剂,在DNA水平上进行筛选,减少目标基因的表达,实现对微生态群落的重塑。
人体微生物组对机体营养物质代谢、自身发育、免疫及疾病的产生等方面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在个体中具有动态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研究[30]收集了181个中国人肠道菌群的样本,用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开展了肝硬化肠道菌群的深度测序及关联分析研究。该研究发现了15个高特异性和灵敏性的微生物基因,建立了预测疾病的模型。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肝硬化诊断,还能用于肝硬化疗效的评估。这项研究也为未来探索微生物群落调节技术指引了新的方向。尽管个体的微生物组各具特性,但如何利用所发现的共性以调节患者的微生物组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是人体微生物组面临的挑战,也是需临床感染病学、基础微生物学及疾病预防与控制领域等多学科合作攻关的课题。
第2篇:二战期间美国日裔拘留营中的疾病预防和医疗照顾
谢国荣1王少红2(1.2.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美国生活的日侨和日裔美国公民几乎全部被逐出家园,经临时集合中心的短暂安置,后被送往西部沙漠和南部沼泽地区的十个拘留营。为应对安置过程中的传染病流行,美国战时民事控制局对全体日裔民众展开检疫隔离和疫苗接种。在拘留营中,美国战时安置局建起陆军式医院,为日裔民众提供必要的卫生和医疗服务。美国政府的集体拘禁政策严重侵犯了日裔的权利,但其采取的疾病防治与医疗照顾措施,避免了更为严重的人道危机,有利于日裔民众在战后比较顺利地回归美国社会。
[关键词]美国政府,日裔民众,拘留营,医疗卫生
关于二战期间日裔美国人被集体拘禁的不幸遭遇,美国学术界已有大量的讨论。以罗杰·丹尼尔为代表的主流观点认为,美国政府将日裔民众关进“集中营”,是种族主义与战争报复的结果。①但米歇尔·马尔金在《为拘禁事件辩护》中援引大量军事情报,从军事上论证了罗斯福政府颁布9066号行政命令和集中拘禁在美的日裔民众是必要的。②此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拘留营中的医疗卫生问题。菲斯特·路易斯考察了临时集合中心和拘留营的医疗卫生状况,认为美国政府克服战时的重重困难,确保日裔的健康,堪称“英雄式的壮举”。③延森·格温则对36位日裔的口述史料加以研究,提出不同的看法,强调拘留营中的医疗卫生系统非常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政府的筹划与管理不当。④苏珊·史密斯以女性卫生工作者为中心,认为种族主义是拘留营中医疗体系的最大缺陷,联邦政府给予二代日裔女性和白人女性更多工作机会,却给一代日裔女性和非裔女性设置了种种障碍。⑤本文在梳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档案材料,从医疗卫生的视角入手,重新考察美国对日裔的强制迁徙和拘禁。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政府较为成功地应对了传染病的流行,也为日裔民众免费提供了必要的医疗照顾。这一努力虽然称不上是“英雄式的壮举”,但避免了更为严重的人道危机灾难,有利于日裔民众回归美国社会。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关于疾病预防的优秀论文欣赏(共2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