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角度看,大同社会虽然是乌托邦理想,但我们决不能忽视它的理论意义。因为人类社会如果没有理想,不理想的现实就会被合理化、凝固化。哈贝马斯说:“决不能把乌托邦与幻想等同起来。幻想建立在无根据的想像之上,是永远无法实现的,而乌托邦则蕴涵着希望,体现了对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的向往,为开辟未来提供了精神动力。”[德]尤尔根·哈贝马斯、米夏埃尔哈勒:《作为未来的过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2—123页。 因此,乌托邦思想是“破”与“立”的辩证统一,是一个社会理想的坐标。从“破”的方面说,“乌托邦的核心精神是批判,即批判经验现实不道德、反理性的东西”;从“立”的方面看,乌托邦树立未来社会的目标,“并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同上,第122—123页。 由于它总是在对现实的批判中追求未来,这就可以向现实输送新鲜的血液,防止对现实的凝固而堵塞通向未来发展的道路。美国学者赫茨勒说:“乌托邦通过抓住公众的想像力,可以制造出供人效法的中心,并以新的思想和理想注入集体道德。它还把人们的思想引向精神解放,有助于解开紧握过去的僵死之手,鼓励人们大胆探索并追求更加美好和永远美好的事物的精神,使人们超越现实世界的限制,向往社会实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停滞不前并保证社会的进步。”[美]乔·奥·赫茨勒:《乌托邦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59页。 这里所说的“引向精神解放”“解开紧握过去僵死的手”“防止对现实的凝固”等等,对于急需社会变革的近代中国非常必要,近代思想精英对“轴心期”大同思想的激活并加以重新诠释决不是偶然的。
二、进化论的影响与大同理想的转型
为大同理想提供理论支撑的是西方的进化论。这是因为古人的大同思想建立在历史退化论的基础上;要使大同理想变为未来可及的奋斗目标,进化的历史观是重要的理论依据。
早在天演论出现前的19世纪70年代,达尔文(Darwin)(译为“大蕴”“达文”“兑尔平”)、拉马克(译为“勒马克”)的进化学说已通过《申报》《万国公报》及翻译馆译文介绍到中国,但当时的影响还不大。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形势下,严复《天演论》问世。《译〈天演论〉自序》指出“赫胥黎氏此书之旨”在于反对“任天而治”,主张“与天争胜”并与“自强保种”相联系,这就触及国人的危机意识。因此《天演论》一问世旋即在中国引起极大的轰动:“自严氏之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汉民:《述侯官严氏最新之政见》,《民报》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41页。 “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的心和血。”胡适:《四十自述》,《胡适作品集1·四十自述》,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第54页。
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不断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不可逆转的过程,这种“今胜于古”的历史观为人们认识中国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1895年初,严复的《论世变之亟》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严复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页。 这是运用进化之理对比中国历史的循环与西方社会的进步。他批评中国学者“慨慕古初,其贤者莫不以复古为己任”,“然世事日新,虽欲守其初,其势有必不可得故也”《严复集》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234页。 ,必须清醒地看到“天下大势,犹水之东流,夫已浩浩成江河矣,乃障而反之,使之在山,此人力所必不胜也”《严复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笫23页。 。他还以其深厚的西学素养,对“西学中源”说及“中体西用”论做了深刻的批判,驳斥了种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使国人开始懂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人陈兼善说:“现在的进化论已经有了左右思想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收社会之组织,宗教之精神、政治之设施,没有不受它的影响。”转引自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笫62页。
学术界一般认为,康有为的《大同书》大约成书于1902年;但在严复《天演论》问世之前,康有为就已接触并认可进化之理。1884年写《礼运注》,他已提到“古今进化之故”。1892年在万木草堂讲学时,其女“将廿四史,编各国风俗制度考,以验人群进化之理焉”《康南海自编年谱》,《戊戌变法》(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 年,第126、135页。 ,可见他已注意用进化论解释历史。《天演论》的问世更使康有为感到耳目一新,赞誉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康有为:《与张之洞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22页。 。甲午战败后,在“变法”思潮风起云涌的背景下,他更有意识地把《天演论》中进化思想与儒家“三世说”和大同思想结合起来,以此探索人类社会的进步规律与中国社会的奋斗目标。《论语注》声称:“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孔子之为《春秋》,张为三世……盖推进化之理而为之。”康有为:《论语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第28页。 又说:“孔子生据乱世,而志则常在太平世,必进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为小康。”“不求进化,泥守旧方,是失孔子之意,而大悖其道也。”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笫239、237页。 1902年,他在印度完成《大同书》时所写的诗中感叹中国“百年无进化,大地合沉沦”,“大同犹有道,吾欲度生民”,表达他对中国社会沉疴的诊断与自己“救世”的宏愿。梁启超说:“先生之哲学,进化派哲学也。中国数千年学术之大体,大抵皆取保守主义,以为文明世界,在于古时,日趋而日下,先生独发明《春秋》三世之义,以为文明世界,在于他日,日进而日盛……而思想所致,遂衍为大同学说。”《梁启超选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第750—751页。 可以说,康有为从“发明《春秋》三世之义”到“衍为大同学说”,就是借助进化论来完成文化再解释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一个文化再解释的成功范例———以康有为“大同”理想为中心(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