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一个文化再解释的成功范例———以康有为“大同”理想为中心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王四达 董四代

作者简介:王四达,福建泉州人,哲学博士,(泉州362021)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广州510275)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董四代,河北蠡县人,(泉州362000)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①[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5页。

【摘要】

在中国近代中西文明碰撞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如何吸收西方文明成果、避免资本主义弊端、使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是清末民初思想精英探索中国出路的主旋律。作为这股思潮的先驱人物,康有为在西方进化论的催化下,激活了“轴心期”的大同理想,并以“文化再解释”的方式对古代的“大同”“小康”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使大同理想、进化论和社会主义相互交融,使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新生。这种文化重组的模式后来被提炼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传统资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文化再解释;进化论;大同理想;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B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5)05-0107-05

“文化再解释”是文化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把一个或一组文化元素放在新的文化背景或体系中做出新的解释,从而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该文化元素的本来含义。通过这样的再解释,该文化元素便比较容易地被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之中,原有的文化元素亦由此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清末民初社会变革和思想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在西方进化论的催化下,康有为激活了传统的大同理想,并通过“文化再解释”对古代的“大同”“小康”“三世”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使大同理想、进化论和社会主义相互交融,使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新生,成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成功范例。“文化再解释”也逐渐成为中国近现代民族性与现代性结合的一种新模式。

一、近代中西文明的撞击对

“轴心期”大同理想的激活

大同思想是《礼记·礼运》对“天下为公”的社会的描述,也是中国历史“轴心期”的一种理想主义。“轴心期”是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分析人类文明发展时提出的核心概念,他认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历史的轴心。这一时期,中国、印度和希腊,这三个地区的人类都在反思历史,“探询根本性的问题”。“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

①大同社会理想就是中国圣贤在“轴心期”所探寻的“根本性问题”。尽管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里,它只是漫漫长夜中的熠熠星火,未能形成燎原之势,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感召力。在中国近代这个历史的飞跃时期,大同理想再次被中华民族的思想精英唤醒,并在时代的召唤下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社会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进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变革时代。面对前所未见的西方文明,在传统“理论场”中的士人仍不知睁开眼睛看世界。为了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有人仍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旧思维,但却不能应对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有人强调“西学中源”论,认定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只是把中国人提出的原理应用于实际,但显然存在牵强附会之嫌;还有人鼓吹“中体西用”论,想在维护中国政治道统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又未能解决体用之间的协调关系。与此同时,一些有识之士敏锐地觉察到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两千年来从未有过之畸变”,只有认清时代的潮流和承认中国的落后,才能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救国之路。于是,“以西鉴中”就成为一些思想精英认识社会问题的新视角。

早在鸦片战争后不久,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在宣传农民革命思想时,就把他所理解的基督教信仰和中国的大同思想结合起来做出新解释,声称:“遐想唐虞三代之世,天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7页。 “是故孔丘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洪秀全:《原道觉世训》,《太平天国印书》第1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7—10页 但洪秀全所要追寻的并不是消逝的远古,而是现世的“太平天国”,传统的大同理想已被赋予现世“天国”的意义。这就开了文化再解释的先河,成为大同理想在近代复兴的先声。

19世纪晚期,随着西方入侵带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康有为以“经营天下为志”,吹响社会变革的号角,传统的大同理想成为他寻求中国出路的坐标。90年代初,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等著作,通过回顾“轴心期”孔子思想的方式,批判了制度化的儒家政治文化,重新阐释孔子思想的“微言大义”,系统地提出自己改造社会的设想。《新学伪经考》把帮助新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的古文经学称为“新学”,指斥古文经乃刘歆伪造的“伪经”。在康有为看来,正因为人们以“新学伪经”经世治国,遂使公羊学派的“三世之说,不诵于人间;太平之种,永绝于中国……昧昧两千年,瞀焉惟笃守据乱之法而治天下”《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8页。。《孔子改制考》把孔子说成是中国改革的先躯,用西方思想附会《春秋》“三世”之说,指出孔子“作六经”是为了改“乱世之制”,意在借孔子的名义变中国的封建专制(据乱世)为“小康”(升平世),以渐至于“大同”(太平世)。这就塑造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孔子形象,体现出一种全新的时代精神,为充满着困惑的中国思想界吹进了一股新风。

在康有为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中,《礼记·礼运》的大同理想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礼运注叙》说:“读至《礼运》,乃浩然而叹曰:‘孔子三世之变,大道之真,在是矣;大同小康之道,发之明而别之精,古今进化之故,神圣悯世之深,在是矣;相时而推施,并行而不悖,时圣之变通尽利,在是矣。是书也,孔子氏微言真传,万国之无上宝典,而天下群生之起死神方哉!’”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笫236页。 尽管康有为赞颂西方文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但也看到西方国家贫富分化严重、人民生活困苦,那里“机器日出精奇,人民更加才智,政治更有精密,而不行大同之法,终无生民之食安乐,农人之得均养也”康有为:《大同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35页。 ,所以只有“行大同之法”,才是社会的根本出路。为此,《大同书》糅合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和进化论,提出世界大同的远大目标,描绘了“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同上,第71页。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一个文化再解释的成功范例———以康有为“大同”理想为中心在线全文阅读。

一个文化再解释的成功范例———以康有为“大同”理想为中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yingyu/122817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