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就业市场之于高职院校的倒逼机制研究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贾杏

摘要:介绍倒逼机制的理论及其特点,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论述就业市场对高职院校的倒逼作用,包括倒逼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进行素质教育课程化、用职业技能大赛倒逼高职教学改革和进行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以缓解就业压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校企合作;素质教育课程化;倒逼机制

作者简介:贾杏,女,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1-0035-04

据专家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3.7亿,劳动年龄人口在2014年达到最高峰,而实际进入就业市场的新成长劳动力高峰还将延后出现,整个“十二五”时期劳动力供给将持续增加并保持在高位,总体上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并将在今后一个时期持续存在。

就业市场的严峻现实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作为培养人才的大专院校及职业院校,要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尤其是职业学院要开门办学,紧密联系实际,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本文介绍倒逼理论及其特点,从就业市场的角度,来分析来倒逼机制对高职院校的影响。

一、经济领域内的“倒逼机制”理论及其特点

倒逼机制属于经济学范畴,最早是经济学家钟朋荣在《中国通货膨胀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其涵义是国有企业投融资功能不足,引起政府投融资行为对其进行强制替代,从而进一步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经由财政流向国有企业,形成倒逼的贷款。这种起源于国有企业借款要求的自下而上的货币供给扩张过程,就是所谓的“倒逼机制”。倒逼机制体现了目标对任务、结果对过程、后道工序对前道工序的倒逼作用。

在普适意义上,倒逼机制是指各类组织在外部压力环境下不得不采取有效措施以缓解压力的运作过程。其背后是一种压力和推力,这种力量使组织主体感到惊恐,感到外部环境不稳定,感到一种危机。同时,也促使组织主体想法克服这种环境不稳定性,从而形成组织改革和发展的“倒逼机制”。实践证明,用倒逼机制去落实重大项目、重大工作部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其提法形象和生动,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如促进资源节约、污染减排、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的环保倒逼机制,将总体目标分解到各级各部门的目标管理法,把一件事情的完成截止时间确定下来,倒回来制定每一个环节、每一项进度的时间倒逼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冲击倒逼国业改革,网络舆论倒逼传统媒体等。在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成功,倒逼机制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将倒逼理论应用于高校,则将外部压力转换为内部动力,倒逼出高校服务于社会理念的革新、专业结构的调整、学科的兼并与重组,促使高校与市场建立实质性的链接。[1-2]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13年达到699万人,2014年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27万,据预测,2015届毕业生将达到750万。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一)社会大环境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1)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增加。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比1952年末增长2.7倍。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一方面,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超过1000万,使得劳动力供给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需求下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同时,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超过了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2)经济增速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弱。就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单位GDP增长的就业拉动能力明显扩大。卞纪兰等[3]在文献中指出,GDP与就业人数存在正相关关系,GDP每增加1%,就业人员也可以说成是就业岗位增加0.2519%。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7.7%,已连续两年低于8%的水平,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的同时发展速度变缓,用工整体需求下降,极大地减少了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需求量的增加,影响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3)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多年积累的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都会影响相关企业的生产、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就业吸纳。加之我国经济自身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内部调整的拐点,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需求的变化,造成一些新兴行业需求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传统行业、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的行业却出现大批失业人群。

(二)高校原因造成就业市场供需不匹配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如果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不重视,专业结构不合理,学科设置不正确,导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社会竞争力不强,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和用人单位的需求。(1)对就业指导工作没有足够重视。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观念偏差,没有看到就业对衡量大学办学质量、水平的重要作用。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规划停留在书面上,没有在实际中科学执行。有的高校把就业指导课程当作选修课来开设,对师资放松要求,对课程考核要求不严,思想上没有足够重视;有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方法与手段不科学,采用过时的课堂灌理论的方法对学生讲授,或让学生自己学习,实践教学严重缩水;有的高校就业指导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起不到对新形势下就业政策、就业策略教育的应有作用;(2)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去向太远。在市场需求变化下,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才是有用的能力。[4]有的高校没有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来科学、严谨调研开设相关专业,而是凭师资、设备、喜好设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少人问津。与企业的合作不深入,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距离无限扩大,供需错位严重,是就业市场上“就业难”与“招工难”现象并存的主要原因。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造成就业下滑

(1)部分大学生现在还停留在传统就业观念的层面上,认为大学生是毕业端铁饭碗,是农村学生的“跳龙门”,主观思想上的身份优势还没有消除。在择业时过分看重政府机关、国企和事业单位,不愿意到民办、私企、基层、偏远的地方去;(2)自身定位不准确。没有客观认识就业市场和正确认知自我,对自己评价过高,就业时过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靠”“要”思想倾向严重,不能积极主动寻求就业机会。对选择职业态度不慎重,没有做到清楚就业;(3)大学生的就业诚信还有待加强。有的大学生视毕业生三方协议为无物,在工作后随意离岗、离职,不但给用人单位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也大大降低了个人的就业诚信度,片面影响了学校的就业声誉;(4)大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要求不高,造成自己的综合素质低下。自身专业素质不过硬,没有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体现不了接受过高等教育在文化程度上的优势,在招聘单位笔试时专业素质不过关。专业知识结构失衡,知识面狭窄,不能随科技发展和职业变化自主调整专业适应面。综合素质能力欠缺,如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嘴上功夫强于动手实践。缺乏团队合作、与人协调沟通的能力,不善于交往,不能够与大家共同协作完成一个整体项目。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就业市场之于高职院校的倒逼机制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就业市场之于高职院校的倒逼机制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yingyu/122800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