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梦”成为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线。要让大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和共同理想,就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是每个高等院校的学校发展之梦,也是每位高校教育者和每位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之梦。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就应该为培养高等师范类人才而努力。对于师范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们将个人的“教育梦”和“中国梦”、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结合起来,共同进步,一起圆梦。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中国梦”的内涵,亲切、简洁、形象、生动,体现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对于师范院校的青年大学生,激励他们树立教育理想、发扬脚踏实地、敢于创新创造的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时期、新形势下,将“中国梦”作为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线”,是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需要,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梦”视域下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观念和路径
(一)创新观念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对在校师范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师范教育中占据着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条主渠道,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脱离了实践的教条和说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中国梦”既需要仰望星空,又需要脚踏实地。当代师范院校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有个性、视野开阔,有创新求异的精神,但缺乏吃苦实干的素质;有为教育奉献的职业理想,但缺乏脚踏实地的职业操守。面对新时期师范大学生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不再需要空洞的说教。学生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来源于教育理想和实践相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才能适应师范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中国梦”的教育功能。
2.坚持“中国梦”的主体性认知教育。“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主体性认知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从而最终实现学生自主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也是师范院校大学生教育之梦,要对师范大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观念教育,就应该坚持对学生进行主体性认知教育,放弃传统的灌输式方法,让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自觉、主动地探寻“中国梦”的内涵、意义,将个人教育梦想和“中国梦”结合起来,从而体会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中国梦”实现的作用,进而更好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当代师范大学生经历了中小学长期的灌输式教育,再加上部分师范大学生受教师职业的早期定性的消极影响,惰性很强,一旦自主学习,往往容易放松。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激励监督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师范大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创新路径
1.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大力宣传“中国梦”主题教育。古代思想家荀子非常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环境因素,他发现环境能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被环境所同化,形成人格。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景观、设计、绿化以及学校的校风、学风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都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该围绕“中国梦”,改造和建设校园文化。例如在校园里增加名人雕塑,在教学楼增设名人画像及介绍,让学生了解这些名人,了解这些人的奋斗史、圆梦史。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种当代大学生们乐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久而久之,就会内化为学生的观念、意识、价值观。积极的价值观念会成为学生追求自身需要、自身梦想的内驱力。“中国梦”的校园文化活动,应根据师范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注重实效,方式多样,例如开展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青春励志歌曲大赛、“中国梦”微电影大赛、“美丽中国摄影比赛”等。这些校园主题活动,都适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相比停留在表面的灌输式教导,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效果更好。当代师范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同个人的教育梦想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他们追求教育理想,实现个人价值。
2.利用新型媒体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机遇,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利用新型媒体,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新媒体传播“中国梦”,更贴近青年学生,同时新媒体具有内容开放、身份隐蔽、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T作者应积极占领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积极主动传播一些有影响力的内容,从而实现互动、对话和交往的通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主流价值观教育。“中国梦”是“国家梦”,也是每个大学生的“个人梦”,对于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更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教育梦想。利用新型媒体将“中国梦”融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深奥的问题大众化、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构筑社会实践平台,在磨炼中提升责任意识。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引导大学生积极深入群众、了解民生,切实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作为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应该将自己所学习到的教育理论知识与当前教育的实际结合起来,在教育实践和服务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高等师范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构筑实习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磨炼中敢于担当,主动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主动结合起来。具体来说,高等师范院校应该组织各级党、团、各级学生组织“走进农村”“走进学校”“走进企业”。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党团活动以及“三下乡活动”“支教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发掘社会发展进步与个人教育理想的连接点,从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开展“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将自己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在不断的磨练过程中,增强才干,学好本领,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中国梦”视域下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初探(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