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变量描述
参考魏志华等(2012)的研究,被解释变量为股利支付意愿(Gl_pay):进行股利支付取1,否则为0;股利支付水平(Gl_lev)定义为每股股利除以每股收益。
解释变量(hexpi)即企业董事长在饥荒时期所处的不同阶段:未出生组(hexp0)即出生于1961年以后;婴儿组(hexp1)即出生于1959-1961 年;幼儿组(hexp2)即出生于1954-1958 年;儿童和青少年组(hexp3)即出生于1943-1953年。
控制变量(Controls)包括法人持股比(frcgb)、股权集中度(shrhfd10)、流通股比例(ltgbl)、独董比例(ddbl)、两职合一(dual)、成长性(Tobinq)、盈利能力(ROA)、现金流(cfps)、再融资需求(roe)、负债水平(Lev)和公司规模(ln_asset)。
(三)模型设计
参考已有文献,对于假设1,由于股利支付意愿是取值0或1的虚拟变量,故采用Logit模型;对于假设2,由于有些公司未支付股利,因此股利支付水平在零处截止,故采用Tobit模型。即:
模型一:Gl_pay= a0+a1 hexp(i)+ ΣaiControls+ε
模型二:Gl_ lev = a0+a1 hexp(i)+ ΣaiControls+ε
三、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表1列示了各变量的分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有饥荒经历的管理者进行股利支付的意愿更强,幼儿期和儿童与青少年组的股利支付水平相对更高。
(二)相关性分析
表2列示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可见,幼儿组和儿童与青少年组饥荒经历的企业管理者与股利支付意愿和水平正相关。除了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大为0.627 但仍小于0.8,其他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小于0.5,因此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三)回归结果
表3 可见,模型1 结果表明饥荒经历时董事长处于未出生和婴儿期组,对现金股利支付意愿呈负相关,分别在1%和5%水平上显著,而幼儿期与儿童和青少年组与股利支付意愿呈正相关,分别在5%和1%水平上显著,因此结论支持假设1。模型2结果表明饥荒经历时董事长是未出生组系数为-0.04,对股利支付水平呈负相关,而幼儿和儿童与青少年组与股利支付水平呈正相关,且儿童与青少年组系数为0.042,在1%水平上显著。因此结论支持了假设2。
四、稳健性检验
本文对于企业董事长的饥荒经历所处阶段的划分是基于儿童移情反应能力的不同年龄来划分,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将企业管理者饥荒经历的出生队列组按照张信东等(2017)进行了重新划分,即分为组1(3-7岁)、组2(8-12岁)、组3(13-16岁)和组4(17-21岁),并重新做了回归检验,结果表明与已有结论一致。鉴于篇幅,不再赘述。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企业管理者饥荒经历对股利政策的影响(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