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短板分析
引言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一直以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全民的愿望。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扶贫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进行扶贫的过程中提供了动力,推进了精准扶贫。苏北作为重点扶贫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显著反映扶贫的成效。
一、苏北农业扶贫现状
1.扶贫投入主体单一
目前,我国扶贫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社会参与力量有限。政府是扶贫资源的供给者,在经济薄弱的地区,地方投入只占省级资金的百分之十五左右,过度依赖省级财政投入。后方单位的扶贫支持缺乏政策的制约,没有约束性,致使部分后方单位对于扶贫不够重视,直接参与扶贫工作的社会团体组织比较少。
2.扶贫模式没有针对性
从前期的实践经验来看,区域开发式扶贫模式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进入扶贫新阶段,政府依然偏向于旧的模式,将大量的扶贫资金用于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低收入户不能直接得到利益,降低了扶贫政策的效率。帮扶对象对于政府帮扶过于依赖,大部分人选择消极脱贫,比较关注于帮扶所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
3.扶贫精准度不足
有些地区的扶贫机制不够完善,识别分为区域识别和个体识别,两个识别的精准度不一样;还有就是一些地方选择抽样调查,然后进行逐级汇报,这两种情况都会相应的降低一定的精准度,使得真正需要扶贫的得不到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带动力不够,虽然对项目的投资数额很大,但带动的贫困户数量有限。
二、精准扶贫短板分析
1.农村贫困人口文化水平较低
苏北尚处在扶贫过程中的贫困人口,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技术储备不足,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一些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意识较差,还有些人抱着消极脱贫的态度,觉得这样也挺好,不用做什么就能得到一笔扶贫资金。正是由于他们自身思想上,文化上的意识差,一定程度上拖慢了自己的脱贫速度。
2.贫困地区资源环境不佳
苏北经济薄弱县及“六大片区”是江苏省当前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六大片区致贫有相同的特征,他们所处的自然条件较差,可耕用土地少,土壤贫瘠,限制了农业产出,缺乏农业资源和可利用的矿产资源等,非常不利于农业的发展。远离经济活动中心,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由于收入低,过度依赖当地仅有的资源,经济技术又落后,所以出现过度开发,污染环境等现象,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阻碍了经济发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改革下的苏北“精准扶贫”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