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生态人”,就是从本质上超越经济利益的束缚,能够从内心自觉地遵循社会通行的生态要求和生态规则,其生产劳动与生活行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人。显然,这是一个针对“经济人”概念而提出的概念。“生态人”的主体性生成标志包括:一是人类生态意识的升华。二是人类价值观念的重构。三是人类行为模式的转变。这些特征的完成,必须有相應的社会历史条件。当人类的人性假设主要以“生态人”为特征的时候,表明全社会有牢固的共同利益基础。
“生态人”的形成,意味着人类在生态危机面前不是简单地应付这一特殊生存境遇,而是变革自己的生存原则,树立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
生态文明要求人性的转变,“生态人”人性将取代“经济人”人性。“经济人”人性在市场经济下是合理的,但从人的本质来看,它包含着人性的异化和扭曲。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经济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必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科技的发展应用的障碍。而转变“经济人”的人性,就必须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让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成为社会经济中的自由人,摆脱利益最大化的精神枷锁,无障碍地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正如马克思在概括社会未来的发展特征时所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3]
总之,向生态人转变是制度变革、科技进步与生态觉悟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态危机单靠科技水平提高是解决不了的。人的生态觉悟也不单纯是科学认识的问题,制度变革才是最重要的社会前提。
现实的条件包括:其一,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正在探索,要寻找适合的、完美的实现形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要继续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公有法人控股企业进行改革,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其二,私有制经济还有生命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必要成分,发展社会生产力还需要借助私人经济。但私人经济也要有内部的改革,要提高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其三,混合所有、混合经营、公有私营以及共享经济都在出现,总体的客观效果,就是积累公有制的元素,抑制“经济人”的本性,为向“生态人”转型创造条件。
从生态文明的规定性看,进入这个文明形态将把人的素质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是人类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进步。它使人类不仅能动地改造自然,开创文明,而且还能理性地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共生共荣。
作者:李欣广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文明形态转换内涵(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