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是人类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即改变人对自然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人对自然生态的利用满足了人类的需求,但是对自然生态必然会有一定破坏,大自然往往很快就会恢复。破坏—恢复—再破坏—再恢复,是一种自然循环运动。如果人类的破坏程度超过了自然恢复的能力,自然生态就难以循环了。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的正常循环,人类要通过生态建设,做到在对自然的利用当中,尽可能以较少的破坏来达到更高的利用效率,力求将破坏控制在自然能够恢复的限度之内,尤其要防止一味的利用而不顾破坏的后果。
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会产生人对自然的超限度破坏,损害人对自然的利用。从长期和短期的生态效果来看,具有长期眼光就会控制破坏程度。人类从产生之日起就有着眼于长期效果、调节短期行为的传统。但是,以长期眼光来引导人类行为与为了短期利益来行动两者的矛盾一直存在,且形式不断变换。在当代世界,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呼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性,而资本的增值冲动、政绩的诱惑、物质享受的蛊惑,造成人类处处可见的只顾短期、不顾长期的行为。在人的发展中,出现了理性认识的进步与实际行为的倒退这一矛盾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成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言语和行为相分离的双重人格者。我们需要借助生态文明建设,在这个矛盾中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落实成为主导的方面,避免生态文明新形态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生态文明建设,人要成为与自然互动的高度自觉的调节者,能够给自然以正确对待从而换取自然对人类的持续优惠。
五、文明形态转换的方向
(一)向生态文明形态转化的两个条件
向生态文明时代迈进,从内容上看是人与自然的问题,而从其发生与解决的角度看,必然包括社会关系与人的自身的问题。
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行为方式的变革,从文明形态上向生态文明演进,需要在文明类型上从物质、精神、政治、生态上综合努力。人们将更多地通过改变主观世界来改造客观世界。按照生态化的规范做到:一要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不要因过多迁就人的物质欲望而不顾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二要改变社会的发展方式,将更多资源、精力投向并不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生态产业、生态产品上,全面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三维效益;三要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讲究符合经济、社会、生态三维标准的消费质量,在消费内容中融入合理健康的社会、生态内容,提高生态消费的比重;四要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将人对世界的认识更多地从生态学知识来考虑,培养人与自然平等、互利、博爱的精神价值。
行为方式的变革,会有难以逾越的阻碍。西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的动力导致了资源不断减少和大气受到污染的环境问题。”[2]资本主义生产为财富这种外在目的而撇开人自身的发展这一内在目的本身。在今天的社会,为追求更多利润、刺激豪华消费的广告铺天盖地,诱惑手段层出不穷,导致人的物质欲望膨胀在历史上达到高峰,片面追求物质增长而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不断刷新纪录。生态文明建设的启动,减缓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恶化,但治本之道,还是在于社会经济制度与生产方式的变革。
于是就转到第二个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人类的社会行为是相关联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的矛盾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一部分人对它的过度使用,必然影响另一部分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一部分人对自己周围环境的损害,必然波及所有人的环境权益。自然能够满足人类的资源环境需要越紧缺,人们相互之间对此的争夺越激烈;在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的状态下,人类社会中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人类社会的矛盾越大、解决的方式越粗暴(例如,通过战争、破坏),对自然界的破坏程度越高。人类社会不能以合理公平的方式解决自然资源的分配、使用,就不能共同承担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风险,自然生态系统就不能得到合理的维护。要完全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危机,拯救地球,解救人类,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走向新的文明形态,迎来一种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必然需要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一种新的人的存在形态(即具有新的人性的社会主体)。生态文明的实现必定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技术应用及其生产方式的批判、建立在对这一经济制度的变革基础上。只有扬弃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实现从财富的发展到人的发展的历史跃迁。
(二)文明形态转换的三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者长期以来对社会理想目标的实现集中在两个领域: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提高。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到一定时候又会反过来促进前者。此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还涉及到第三个领域:人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生产关系公有化程度的提高,保證了物质财富的丰裕,从而满足了人的多样化需要,实现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人不再成为物质财富的奴隶。物质财富仅仅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手段之一,足够之后就是多余,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不能因为追求多余的财富而耗费资源与环境。
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人们无须成为剥削者就可以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是,没有人本身的巨大改变,这个可能性不会变成现实性。其一,已经成为剥削者的贪欲是不可满足的,已经出现剥削的社会对“美好生活”的标准是不合理的。只有在生态文明之光的照耀下,“无须成为剥削者而过上美好的生活”才能转化为社会行动的推力。其二,剥削者本身维护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权力会独立化,他们要的似乎不再是“过美好生活”这样的目标,而是为此而倚仗的权力与地位,因此,就会有脱离任何终极目标盲目追求权力地位的人群。而这样的人不消失,生态文明就会有不可逾越的障碍。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有着内在联系,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存在条件,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依托和载体,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表现。人类社会的各种历史形态也就是人的发展的各种历史形态。社会科学通用的“人性假设”概念可用来代表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为此,我国理论界在21世纪初提出了“生态人”概念,以便与西方崇尚的“经济人”概念相对立,并推进生态文明的研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文明形态转换内涵(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