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方法的类比,即指一种在不同的知识之间,根据它们特征、属性、关系等方面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通过联想和预测,推导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由此而建立猜想和发展真理的思考方法。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奥苏伯尔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百”、“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为迁移而教”已成为数学教学追求的境界。
在第三册学习2—9的乘法口诀中,这种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的体现尤为突出。在学习完2、3、4的乘法口诀这课后,学生已知道了乘法口诀的来源、含义及相邻口诀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5—9的乘法口诀时,均可放手让学生利用相邻口诀间联系的规律,自己探索编出乘法口诀。学生在一句一句编口诀的过程中,既应用了旧方法,又学习了新知识;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又促进了知识的迁移。
又如前面举例的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当学生认识到整数、小数都必须是计数单位相同才可以相加减时,教师就马上引导学生思考:那分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对前一知识有了强烈的印象,又加上同是加减法计算,自然就会产生类比迁移,马上想到分数加减法也可能是计数单位相同才可以相加减。这样就使旧知的温故转到新知的认知,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验证欲望与“豁然开朗”后的惊喜。
在这里,类比更为主要的是推测两类知识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并产生问题,引起思考,促进学习的迁移、认知的迁移,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
(二)引导探究,转化学习
转化是指在动态中揭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指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未知转化成已知,运用原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这样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就不会感到它是陌生的、全新的,只感到是一种熟悉题目的变形,进而把新知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复习部分提问:“看到黑板上的平行四边形,你想到哪些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知识?”有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里孕伏了与新知的联系。继而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和手中的平行四边形,想办法求出其面积。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得出几种操作方法,发现:原来的底就变成长方形的长,原来的高就变成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用底乘高。老师在小结时说:“面对平行四边形马上想到以前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即求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又与平行四边形有密切联系,就想到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一种很好的常用的学习方法。”全课不仅注重知识上的收获,而且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收获。
新知是旧知的延伸,是旧知识点的组合或变化。如第三册有关两个数倍数关系的应用题,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在教学时应注意加强实际操作,可以通过让学生摆学具,先建立“倍”的概念,把几倍与以前学过的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引导探究得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类型的应用题,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类型的应用题,实际上就是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只是说法不同,数量关系是一样的。这样,沟通了新知识和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新旧知识逐步同化,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就变得更容易了。
陌生的知识或者不能直接运用已有知识解答的问题,需要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或创造性地解决,这样的例子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比比皆是。数学知识呈现一个由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过程,在学习数学、理解和掌握数学的过程中,却经常把通过把陌生的知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把繁难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知识,找出新知与旧知的共同点,优化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已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通过实践可得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引导与培养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引导学生思维活动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迅速展开,让学生在“退中悟理”,然后“执理而进”,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把握新知与旧知的联接点优化课堂教学(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