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活动蕴含从观察到思维的教育契机,能让幼儿学习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继而得出新的成果,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可以说没有想象、直觉、没有领悟性的灵感爆发,就没有思维的巨大飞跃。而手工活动中幼儿表现出的动手能力、探索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正是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基础。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为幼儿创设一种思维得到锻炼、潜能得以开发的空间,使幼儿在手工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幼儿将新颖创意的想法用个性化作品展示。
2.提高对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细致耐心、持之以恒、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3.通过本课题研究,建立具有较高文化、美学素养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幼儿与课程共同发展。
(二)内容。
小班:以创意撕贴为载体,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中班:以创意剪贴为载体,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大班:以创意制作为载体,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五、研究的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需要、幼儿的年龄特点、学前教育研究特点,采用行动研究法作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一种适应幼儿教育的探索性研究方法,有助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有实践性与参与性、合作性与渗透性、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可变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特点。我们还结合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辅之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作品分析法,达到最佳研究效果。
六、研究的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幼儿只有通过一些实际的手工活动,才能使创造性思维物化,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效果。对于幼儿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他们完全靠自己创造出一些东西更令其满足,而这些创造能力成为他们游戏、学习、生活中的玩具、道具、学具、用具等,进一步激发其动手制作的热情,幼儿在一次次动手制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制作中的问题,使他们在发展动手能力的同时更充分地发挥创造潜力。 (二)层次性原则。
1.材料投放有层次,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探索性学习和创造的需要,提供半成品、范例或原材料,供幼儿自我选择。
2.活动指导有层次,依据幼儿不同发展水平,以提供半成品材料、示范或不示范、选取相应的材料、引发想象、鼓励迁移等多种方法进行指导,促成不同层次幼儿获得成功感,培养幼儿继续参与制作活动的兴趣和不断创造。
3.创新能力评价有层次,教师依据每个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深入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只要对幼儿来说是从未出现过的想法、做法等即为创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每位幼儿参与创造活动的积极性,只有调动幼儿参与创造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力得以培养、发展,把每位幼儿的创造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所以,要使幼儿的创造力真正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客观地依据幼儿原有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不搞一刀切。
(三)启发性原则。
1.丰富的语言描述诱发想象。“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形象地反映出语言具有使内在的思维外显的功能。研究中以丰富的语词描述,帮助幼儿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为幼儿创造性思维做铺垫。引导幼儿将内化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帮助幼儿理清创造思路。同时,让外显的语言促进内在思维发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以手工活动为载体 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