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工活动为载体 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需要不断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发明的智慧型人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可见在幼儿素质教育中,手工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审美教育的内容之一,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在国外,自上世纪70年代随着人本主义课程的发展,手工教育着眼于人的智慧、情感、社会、身体、审美精神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潜能挖掘,强调自我实现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将人格塑造的奠基时间拓展到学前期,因此,更注重儿童早期艺术潜能的挖掘。综上所述,我们确立了“以手工活动为载体,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幼儿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掌握的手工技能和工具材料,想象、创作出新颖、独特、有创意的优秀幼儿美术作品。提高幼儿对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细致耐心、持之以恒、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二、理论基础
(一)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1891 — 1946)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体系——以生活教育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其中创造教育理论是其思想的精华。研究这一理论,对指导我国当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曾提出:“让儿童在动手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幼儿喜爱各种手工活动,他们通过双手操作,小肌肉群可以得到锻炼,双手会变得更灵巧;在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尽情享受成功带来的无限乐趣。
(二)幼儿教育纲要要求。
《新纲要》在艺术领域中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法,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可见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重要性。手工活动之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人人可以动手,作品完成后又个个都有成就感。因此,要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挖掘手工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引导幼儿积极思维,放飞幼儿创造的翅膀,激发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陈鹤琴活教育理论。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强调在教学中应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掌握,应积极鼓励儿童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他认为,学生在“做中学”虽然非常重要,但是不能脱离开教师的适时指导,他认识到教师指导的重要性,提出学生的“做中学”必须和教师的“做中教”结合,才能在“做”中求得进步。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创新。
指个体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该指出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所说的“创新”指通过对幼儿施以教育和环境,让他们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使他们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敢于冲破陈旧的观念,敢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总之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二)手工活动。
既指用手操作,又指用手的技艺做的工作。手工活动关系到脑的发育,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有直接联系,手的活动越复杂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相应运动区的活动,从而使思维活动水平越来越高。幼儿园手工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有许多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泥工、纸工、布贴、编织、刺绣、自然剪贴、自制玩具等。它是幼儿动手动脑,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思维想象力,直接用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如点、线、面、块等具有可操作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
(三)“手工活动”与“创新”关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以手工活动为载体 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在线全文阅读。
《以手工活动为载体 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