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对幼儿的行为测验成绩与亲社会特质的师评成绩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帮助行为与亲社会行为师评得分相关显著,分享行为与师评得分相关不显著。这一结论可能说明:行为测验较真实地考查了幼儿在园的日常表现;帮助行为作为一种外显行为,本身更容易被教师注意到,而将其与幼儿的亲社会特质联系起来,赋予幼儿更高的亲社会特质;分享行为本身与利他行为的内隐认同关联更大,这可能表明,对于尚未建立成熟人际关系的幼儿,老师眼中的幼儿亲社会特质可能与实际表现出的利他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
四、研究结论
5~6岁的独生/非独生子女存在显著的利他行为内隐认同倾向,两者的利他行为内隐认同程度差别不显著,但亲社会特质师评结果差异较为显著。
幼儿利他行为的内隐态度与其分享行为关联较大,与帮助行为关联不显著。
幼儿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师评结果存在部分分离,帮助行为与亲社会行为关联更大,而与内隐态度相关的分享行为与亲社会行为关联更小。亲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在幼儿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
五、教育建议
(一)父母要担任各自的教养职责,言传身教
本研究中,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子女,其助人行为表现均略逊于分享行为,这与父母的身教言传不无相关。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父亲的在场是幼儿超我形成的关键因素,父亲向家庭传递的社会规范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幼儿社会化的进度与深度。父亲的教养态度及母亲对父亲教养的态度会影响父亲角色的最终影响力,男性对于父亲角色的主观态度直接影响其教养投入水平。〔13〕目前,家庭教养中的父亲角色缺席情况屡见不鲜,研究发现,这种缺席会削弱母亲对父亲角色重要性与价值的态度,〔14〕某种程度上会形成恶性循环。
亲社会行为受幼儿移情能力的影响较大,有研究表明,移情能力强的儿童有更多的分享行为(李幼穗、赵莹,2008)。儿童移情能力随后天心理理论的成熟而发展,母亲的情感理解和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母亲所实施的严厉惩罚通常伴随对惩罚原因的解释与鼓励,〔15〕这些母亲教养特质也是父亲角色所无法取代的。
总的来说,对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身教”的重要性要高于“言传”。在亲社会认同内化的关键期,父母不同的教养角色是培养幼儿亲社会特质以及行为不可或缺的,且两者各有所长,互为补充。
(二)通过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本研究中,独生子女被试在分享行为上的表现略微逊色,值得思考。移情训练和模仿能有效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进而影响其分享行为的形成。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中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可供互相模仿,因此,移情训练和模仿的补偿教育尤为重要。研究显示,情境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是两种有效的移情训练法,有助于能增强儿童的分享行为。〔16〕除此之外,父母对子女资源满足感的培养,也能从利益无涉角度打消子女对分享行为的担忧,从而促进其分享行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6):118.
〔2〕祁正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的学校适应感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1):64.
〔3〕方拴锋,经承学,王琳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10).
〔4〕俞国良.社会认知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5~6岁幼儿利他行为的内隐认知研究(4)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