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幼儿利他行为的内隐认知研究(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三)实验程序
1.内隐联想测验
通过比较“概念-属性”相容反应与不相容反应的反应时差异,观察被试是否产生关于利他行为的内隐联结。考虑到幼儿的注意力尚未发展成熟,本研究简化了相关练习步骤以及一个相反概念的辨别步骤。测验过程中,电脑屏幕左上方和右上方分别呈现属性类别标签,即“儿童”与“他人”词汇,屏幕中心呈现6~8岁儿童的照片和动物图片。刺激材料以运用E-prime软件自编的程序呈现。电脑屏幕距被试双眼约60cm。本测验均为面向个体的测验,施测者通过指导语询问被试是否知道如何按键作答。若被试将目标行为图片归为左上方类别标签,则按“Q”键,若归为右上方类别标签,则按“P”键。回答正误和反应时间由电脑自动记录。内隐联想测验的具体步骤及材料详见表1。
将被试每一个项目反应时做对数转换后,计算相容反应和不相容反应的反应时对数平均值,它们之间的差值即第四与第三步骤反应时的差值为IAT对数效应值。相容和不相容反应时差值越大,说明被试的内隐态度越坚定,反之则越模糊。〔9〕 2.情境测验
进行情境测验,旨在考察被试利他行为的实际表现。每个被试完成所有内隐联想测验后,接受主试安排的情境测验,研究者提取被试两个方面的行为指标:
(1)帮助:帮助突然把几支铅笔掉到地上的实验者。对被试的意向强度和行为强度进行5点计分,0~5分分别表示经提醒不愿拾取、经提醒延迟拾取、经提醒拾取、延迟拾取、较快拾取和立即拾取。
(2)分享:情境测试结束,问被试是否愿意将其中的一部分奖品捐赠给灾区小朋友。按其认捐物品的数量计分。
3.亲社会特质评定
发放SDQ量表,请被试所在班级教师填写,以了解被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亲社会特质。共发放7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0份。
(四)数据处理
使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考虑到幼儿的认知水平,降低Greenwald (1998)提出的记分方法剔除标准,删除没有完成全部实验和平均准确率低于50%的被试数据,删除大于10000ms反应时的试次,将错误反应的反应时记为该部分反应时的平均值加600ms。获得有效数据38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8人,独生子女23人,非独生子女15人。所获的IAT数据呈正偏态分布,对所得反应时数据进行自然对数转换。
二、研究结果
(一)群体差异分析
1.内隐联想测验的效应值检验
计算相容反应组和不相容反应组的平均对数反应时,将不相容反应组平均对数反应时减去相容反应组平均对数反应时,所得结果为被试对属性概念和目标概念的联系强度。对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反应时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原始值差异显著(t=-10.979,p<0.001),对数转换后相容和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差异亦显著(t=-11.512,p<0.001)。反应时和对数值的统计分析均显示出显著的IAT效应(详见表2)。
对独生/非独生子女IAT原始值和对数值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群体在IAT原始值上差异不显著(t=-0.299,p=0.765)。两群体在IAT效应对数转换值上差异边缘显著(t=2.264,p=0.024 ),可见独生/非独生子女群体在IAT效应上总体无显著差异,但在IAT效应对数值上有一定差异(详见表3)。
2.情境测验差异检验
通过情境测验获得独生/非独生子女的利他行为得分,对之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独生/非独生子女利他行为在帮助维度上差异不显著(t=-0.634,p=0.530),在分享维度上差异显著(t=-2.244,p=0.031)。总分差异不显著(t=-1.573,p=0.124)(详见图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5~6岁幼儿利他行为的内隐认知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
5~6岁幼儿利他行为的内隐认知研究(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