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常态下社会对专业技能和外语知识兼备的行业翻译复合型人才需求剧增。根据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文章提出翻译人才培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从翻译课程教学内容及形式的多元化、翻译实践教学的常规化和翻译课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出适应地区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新常态;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22(2017)06-0095-07
1.引言
2015年国家陆续发布一系列重要文件,标志着教育改革发展步入新常态,也為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方向。文件要求在当前“教育新常态”的背景下,地方行业院校既要面向区域经济,也要服务行业。在全国700多所本科学校中,地方本科院校占有不小的比例。这些位于中小城市的本科院校大多是原来的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的。根据即将发布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基于教育部召集的专家学者反复讨论和斟酌后的)终稿(仲伟合、潘鸣威,2015:116),“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仲伟合、潘鸣威(2015)指出:“这一表述具有动态发展的意义,杜绝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静态描述,指明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国家需要何种人才,我们则应该度身定做这类人才。”曲卫国(2016)认为“虽然国家标准放弃了复合概念,在人才前加了‘专业’一词,但所谓的英语专业人才实际上还是指能熟练运用语言技能的实用人才。”据此,地方本科院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为不仅要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还要培养出能胜任其他方面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目前英语专业经过了一个“由盛到衰”的发展历程,明显走下坡路。与当下人文社会科学的热门专业(比如商务、金融、经济、法律)等相比,英语专业毫无优势可言。即使是在英语类专业内部,无论是从现时受欢迎程度、生源的优秀比例抑或是就业前景,翻译专业与商务英语专业均已越来越优于英语专业,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英语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所无法回避的严峻事实。曾经炙手可热的英语专业,走到了被列为最不容易就业的行列。(郭英剑,2017)新常态下社会对专业技能和外语知识兼备的行业翻译复合型人才需求剧增,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普遍偏重于翻译理论及通俗文本的翻译,不够重视翻译实践教学。这使得许多学生难以适应特定行业对外交流的需要,构建翻译教学中语言和行业之间的搭桥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为背景,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提出构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切实保证翻译教学与地方经济建设互动双赢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日益发展的行业需求。
2.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
2.1学生基础较弱
与其他位于省会城市的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相比,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入校时底子薄,普遍英语基础不好,汉语表达能力弱,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学习的自觉性。即使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也还不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面。笔者曾调阅所执教的英语专业2014级学生二年级下学期的写作试卷和基础英语试卷,在对试卷中的作文一项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作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语法错误,主要表现在主语的一致问题,谓语动词的时态问题,非谓语动词的表达问题,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的搭配问题,“-ing”分词与“-ed”分词的使用问题,以及众多极不规范的标点符号和大小写问题。在对另两所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同样试卷进行了研究后,发现问题大同小异。许多学生不仅英语基础不好,中文水平也很差,具体表现为词汇贫乏,文字不通,标点错用,词义误解,严重影响译文质量。可见多数学生由于在基础阶段未能很好解决语言写作能力和文化素质培养问题,在翻译课学习时,外语和母语的语言能力尚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导致在理解与运用翻译基本理论和技巧时,常常不是十分全面和到位,翻译能力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从传统的观点来看,翻译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认知过程。翻译需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面,没有足够的听、说、读、写输入,翻译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2.2翻译课程与行业需求不匹配
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分布面较广,能实际用上英语的几乎占百分之百。笔者通过电子邮件对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主要包括我院的英语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90%以上的毕业生在工作中会直接或间接地使用翻译技能。即使是那些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毕业生在教学过程中也总是会本能地或者下意识地把母语和外语、本族文化和所学外国语文化进行比较,进行信息转换——翻译。可以说,无论是用英语进行教学还是从事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总是会直接或间接地使用翻译技能。多数高校开设的翻译课程侧重培养学术型或文学翻译型人才,主要注重文本和文化。努力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和思维逻辑的差异,但不是以职业为导向,而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功底和表达能力为重点,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节。封闭式课堂教学与开放的市场要求不匹配,虚拟的实践与社会脱钩。但是“新常态”下语言服务需求是多元的,网页、软件、手机app、视频、音频等都是翻译处理的对象。译者不仅要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化素养,更需要了解和掌握现代化的翻译技术和工具,掌握翻译管理技能,具有终身学习观念。而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并未设置翻译本科专业,即便设置了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开设了不少翻译课程,除了传授学生基本的英译汉汉译英的技巧和进行不同文体的翻译实践外,对于目前翻译行业最常涉及的翻译技术及翻译项目管理完全无暇顾及。
2.3师资力量薄弱
国内高校外语院系翻译师资力量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十四年前,袁斌业教授指出:“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翻译教师的任务更加沉重。此前,在综合性大学,一个翻译教师负责的一个年级的学生大约是几十人,在师范院校大约是100-120人左右。但扩招以后,在一些师范类院校,一个年级的学生的总数大约160-190左右,个别年级的学生的总数大约200-220左右。”(袁斌业,2003)目前虽然某些方面确有很大改观,但承担翻译课教学的教师一般都承担了几个班的翻译教学任务,或其它课程的教学任务。且许多翻译教师没有太多的翻译实践经验和相关的翻译资格证书。翻译师资力量依然薄弱。由于翻译行业和教育部门的门槛限制以及教育管理者和传统翻译教学观念的惯性,许多高校翻译教师即便意识到行业需求变化但因教育观念及教学模式创新非一己之力所能及而不能使翻译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業教学师资力量尤为薄弱。大多沿用传统模式,教学内容与行业背景脱节,实际用途不大。普遍存在“费时多、收效低,所花时间和代价与教学效果不相适应”,严重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探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