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自信;高效课堂;方法
1要设法给学生自信,克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惧怕心理
根据心理学原理,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成功的人往往对自己很自信,而绝大多数失败者往往对自已不自信。试想:一个人如果不相信自已能成就某种事业的话,他能成功吗?这种人哪里有理想和和奋斗的动力可言呢?一个没有理想也没有动力的人,要取得成就,实在是希望不大。这充分说明信心对人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给学生充分的自信,学生才有可能成功。而就数学的难度而言,要教好它,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我们决心要教好的话,其实除了个别的弱智以外,还是都能教好的。因为它涉及到的非常抽象的问题毕竟不多,而更多的只是一些基本的计算、绘图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常识。而就高考而言,也是这样,涉及到的基本计算、公式、定理的应用部分要占总分的70%。就是说150分的数学,我们要是掌握基础内容,在高考中就有拿到105分以上的可能。就实际问题而言,我们要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做一回顾,就会看到数学也真的不是那么难。
比如正弦定理,其实只有一句话“三角形割边的长度和它的对角的正弦值的必相等,并且等于其外接圆半径的二倍”,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有a/sinA=b/sinB=c/sinC=2R(其中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对于余弦定理,学生往往难以掌握,但是它也只有一句话“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再减去这两边和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它的数量关系有以下三种a2=b2+c2-2bccosA、b2=a2+c2-2accosB、c2=a2+b2-2abcosC。能解决的问题只有一种,就是知道三角形两边的长度及其它们的夹角的度数或者这个夹角的余弦值,就能计算出第三边。
对于这两个公式的应用,只要学生理解了,学生只要会利用数学用表查正弦值或者余弦值,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计算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也就是说没有难度的。其实,中学数学大多类似于此,没有多难。我们若能引导得法,让学生动起来,若能做正确几道习题,就能够给学生自信,并对数学产生兴趣。
2打造高效课堂,给学生充分学懂数学提供保证
在数学教学中,要图难于其易,图大于其细。对一个大问题、难问题,要从简单处、从各个环节着手,循序渐进,进而全部拿下。若能按此原理备课,就必须打造高校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掌握知识。高效课堂,要求精心备课,充分把握教材,充分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安排合理的教法,并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上课要做到目的明确,讲练得体,且以练为重点,充分达到由书本知识到学生知识的转化。一节课结束,要能充分完成教学任务,这个教学任务的含义,不是你把要讲的内容,讲了一番,而是指学生充分掌握了应该掌握的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只有做到每节课弹无虚发,保质保量,才有可能让学生学有所成。
3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少走弯路,减少重复。更要讲究方法技巧性,而不赞成蛮干冷干硬干,这三种做法,在其他学科中,或许是可以的。甚至在初中之前的数学学习中,也是可以的,因为毕竟内容不多;但是到了初中高年级和高中,这种硬拼就不行了,因为内容毕竟增加了许多,没有更多多的时间硬拼,就是硬拼了也未必凑效。还有,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搞题海战,而要设法让学生投资小,收效大。这似乎不可能,但是确实能实现。
例如初中数学中求一元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问题,其实只须做几道题就能掌握这个内容,因为题型只有两类:一是知道三点,求函数的解析式;二是知道顶点和另外一点,求函数的解析式。
对于第一类,我们只须把三点的坐标值代入y=ax2+bx+c,就得到一个关于a、b、c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出a、b、c的值,然后代入y=ax2+bx+c,就得到了要求的解析式;
对于第二类,例如有一个一元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为(-1,1),并且点(0,2),求次函数的解析式。我们只需要将顶点坐标代入y=a{x+b/(2a)}2+(4ac-b2)/(4a)就会得到y=a(x+1)2+1,再将(0,2)代入y=a(x+1)2+1求得a=1,然后将a=1代入y=a(x+1)2+1,就会得到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2+2x+2.这个运算也是很简单的。
其实所有的一元二次函数求解析式的题型就这两类,或者是这两类变化而来的,通过分析,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对这类题,只做几道题就应该悟通两类,而千万不要走进题海战去无休无止地训练。
再如平面内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把握,我们与其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做大量的作业题去巩固,还不如引导学生去自己推导公式,学生自然会总结“这个距离就等于这两点纵坐标的差的平方加上这两点的横坐标之差的平方在开方”。
以上是我个人对高中数学教学的见解,不正之处还望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策略思考论文(共3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