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创设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就收了小明的30个硬币,给了小明3张1元的纸币。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亏了。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就积极地展开了探索活动:通过将10个硬币放在一起换成1张1元,30个1角硬币刚好换成3张1元,从而解决问题,并得出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即1元=10角。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再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把学生分成几组,有意识地让学生计算7÷3,58.6÷11,学生计算时发现总是除不尽,而且商的各数位上的数字总是不断有规律地重复出现,于是充满了好奇心、疑问。这时,老师适时地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这两道题除不尽?为什么商中总是重复出现几个数字?”……教师指出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探讨疑问,给循环小数下定义。让学生根据定义进行巩固练习,这样教学,使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自觉地、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学中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四、体验成功喜悦,增强创新能力
一个人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感受和情感色彩,他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一个心理学家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够增强满足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感到快乐。当学生提出的新想法,教师不要简单否定,要给予肯定,并提示做进一步的思考。让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再发现者”,“再创造者”。营造开放的解题空间,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面的回答问题,体会学习的快乐,体会成功的乐趣,使之爱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使学生们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活动中体验付出后的快乐。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我不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而是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提出问题:
1、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各有几条边、几个角?
2、量一量:用尺子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每一条边的长度,分别记在长方形、正方形的每一条边上。
3、比一比:用三角板的直角跟正方形、长方形的每一个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地操作及进行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又如,在学生量完长方形、正方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点后,我又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不用尺子量就可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呢?”于是有些同学想到了用图形对折的方法能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点,这样就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儿童心理学研究标明:思维始于动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画、摆和拼等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将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自己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不流于形式。因此,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目睹自己创造成果,体验创造的乐趣,进而有效地提高求知欲望,增强其创新能力。
当然,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两者应该良心互动,和谐发展彼此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思考,大胆地发展见解。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将自己定位成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自己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在紧抓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有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舞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第2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江寿华(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第四小学,贵州遵义564211)
摘要:对于教师而言,最关心的莫过于两个话题:怎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只有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才能教得轻松高效,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才能学得愉快扎实,考出理想的成绩。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在新课改这场“疾风骤雨”的洗礼之下,小学数学课堂的面貌有了喜人的变化,由以往的“默默无闻”变成现在的“百家争鸣”,教师开始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但是仍存在着一些怙顽不悛的“疑难杂症”,制约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急需我们去解决。对此,笔者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几条卓有成效的对策,以期能对各位同仁的教学有所参考和借鉴,实属笔者拙见,如有舛错之处,还望多多包涵!
一、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友好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中规中矩,因循守旧,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会“节外生枝”,在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筑起了高高的“围墙”,彻底断绝了两者的联系,从而导致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遭泼冷水,开始对数学课堂避而远之,数学成绩江流日下,教与学的天平严重失衡,教师教得孜孜无怠,满头大汗,学生学得被动吃力,身心俱疲。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勇于突破自我,更新教学观念,走出传统误区,加强书本小天地与生活大世界的联系,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往来的桥梁,在平日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景,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点燃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之火,助推高效课堂的实现。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和构建论文(共2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