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阶段的这个时期,很多的学生都是会对什么事情感到好奇的,并且也是很难会特别专注的,小学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所以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改革,今天小编就整理了关于小学数学相关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
许俊萍(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赫店镇中心小学,安徽芜湖238300)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是新时代的要求,创新思维的培养落实到常规教学中责任重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
平时的教学中紧抓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有个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舞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扎实于课堂教学之中。
我们都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因而作为21世纪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是新时代的要求,当下教育的呼唤。创新思维的培养落实到常规教学中责任重大,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而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广、内容最丰富的活动。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浅谈几点看法。
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一个有主见的学生,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个乐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他已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对事物有了自己个性化的看法,才会进行质疑,对自己或他人提出的问题才会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学习者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需要,激发求知欲望,使之成为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
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关键是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解决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解答下面一题:修一条30千米的路,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10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15天,两队合修需要几天完成?学生解答为:30÷(30÷10+30÷15)=6(天)后,向学生快速提出:“假设这条路是60千米,两队合作需要几天才能完成任务?请猜猜看。”学生脱口而出“12”,假设是10千米呢?学生又十分自信地说“2天。”“你们肯定吗?”“肯定。”“要不要改变主意?”“不改!”“好,算算看,看你们的猜想对不对?”还没等全班同学算完,有几位学生惊奇地叫了出来:“咦!怎么仍然是6天?”新问题产生了新的激情,新的激情导致了新的思维,即已知独做工作时间,求合做工作时间,与具体工作量的多少无关,解题时可抛去不用,这样,新的工程问题的解题思想方法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
二、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潜能
一个科学家发现知识和成果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凭借直觉提出多种猜测进行实践验证,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多层性,鼓励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获取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找到的窍门,使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凸显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现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学生面对带有实物图的问题“一箱汽水24瓶,18箱汽水有多少瓶”,可能会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瓶,还可能用以下多种算法算出结果:
pagenumber_ebook=90,pagenumber_book=88
也可能有学生直接就会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学会倾听和交流,极力引导学生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个性化的分析。这本身也是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学习活动中受益,得到不同的思维发展。
再如,教学行程问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甲乙两车分别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4小时,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以深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题目一展示,许多学生迅速写出了:(60+50)×4=440(千米)。教师“满意”地点点头。此时,有几位学生表示反对:“这道题不能做。”“不对!”“这题能做!答案有三种可能。”“是吗?老师不明白。”经过争辩,全班学生达成了共识:两地距离可能大于440千米,可能正好是440千米,可能小于440千米。富有创意的思考,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发展个性品质,培养创造精神
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实质上就是个性的体现过程,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学生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切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步,增加成功的机会,通过小组学习,讲座交流方式代替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和构建论文(共2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