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作为解题的开始,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成功解题,而读题又是解题的第一步,因此,数学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数学教科书中的用字量增加,然而,同期的语文识字教学不能满足数学学习的用字需求,导致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的生字障碍凸显,直接影响他们在审题中的问题转译和问题整合。笔者对语数一年级上册教科书进行对比,寻找语文教学中未作任何要求的数学用字,重点研究数学审题障碍中的生字问题,及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涉及的数量关系所需的关键字词,并探询解决审题障碍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数学审题;障碍;阅读能力;小学;一年级;
作者简介:陈思忆/杭州市文三街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低段数学教学。(杭州310012)
一、导言
数学是一门语言,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日常数学学习中,一年级学生经常在考试或作业中出现因审题错误而失分的现象,其审题错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识字量少、阅读速度较慢、默读比较困难,从而对题目理解出现偏差。教师往往把这样的错误归咎于学生的粗心大意,其实,数学阅读能力的薄弱是学生未能养成良好数学审题习惯的原因。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科书在内容呈现上新颖丰富,注重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与此同时,例题和习题的形式多样,所选的素材较符合实际,例题的情境图也为学生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关注学生生活,教材呈现丰富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然而,课本中描述性语句的增加,直接导致了数学教科书用字量的增加,也增大了学生遇到生字的概率,因此,生字问题成为识字量极其有限的低年级学生群体数学审题中的又一道拦路虎。
除了认知特点及生活经验,学生入学前的识字量和语义理解能力的积累程度,及一年级语数教材配合等因素,均是造成低段学生生字和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数学新教材中的用字量增加,同期的语文识字教学不能满足数学的用字需求,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审题中的问题转译和问题整合。本文对语数一年级上册教材进行对比,寻找语文教学中未作任何要求的数学用字,重点研究数学阅读障碍中的生字问题,及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所需的关键字词,探询解决审题中审题障碍的有效对策。
二、一年级语数新教材字词统计及分析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材改革增大了数学课本及其配套练习的用字量,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常常读不懂题目意思,易形成阅读障碍,从而导致自身在审题过程中的问题转译环节直接受阻。问题的理解和整合是紧密联系的两个过程,前一环节审题受阻必然影响到后一环节的正确解题。为了了解语文数学教科书中的用字是否有一定的配合,笔者采用统计法,对一年级语文教材要求的识字量和数学教材中所用字词进行研究比较。
(一)统计说明
1.研究材料。
本研究选用的材料主要有三本。(1)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课堂作业本一年级上册。
2.研究方法。
本文基本遵循一年级上册语数教学进度的配合,对语数教材进行相应的划段,在各段内以及段与段间进行研究。
在不破坏数学教材课时完整性的情况下,笔者将数学教材划分为四段;然后根据2课时语文对应于1课时数学的教学进度,参照“(1)”中对数学教材的分段,将语文教材划分为相应的四段;数学课堂作业本与数学书的课时内容对应,分为相应的四段。各段语文、数学教科书及数学课堂作业本的划段情况见表1。
3.统计范围。
(1)数学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书“目录”以后,“后记”以前共120页的单字进入统计,其中包括插图中的字。
(2)语文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全书除了“目录”“后记”“生字表(一)、(二)”“汉字笔画名称表”共138页进入统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一年级上册有400个汉字要求学生“会认”,其中包括了要求100个“会写”的字,学生的实际识字量可能与400个要求“会认”的字有出入,因此,本次统计只选取400个要求“会认”的汉字。
(3)与人教版数学教材配套的数学课堂作业本除了“目录”共66页进入统计。
4.对数学教材中字词的界定。
针对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统计范围包括课本“目录”以后,“后记”以前的所有汉字。笔者按数学教材的使用习惯,将以词的形式出现的字界定为词,如需要、问题等。
(二)基本情况及分析
1.数学教科书各段中出现的相异字与语文教科书中要求“会认”的字的数据统计及清单
由表1中划分的四段可见,数学教材全书形成四个分界点,分别是31、63、90、121页。考虑到语文教科书中不断积累和运用的汉字,语文教科书各段都以第2页为起始页码,终止页以表1中的分段为准。数学教科书各段中出现的相异字与语文要求“会认”字在不同范围的比较详见表2。
其中,“相异字”指各段中出现的不同的字。
在实际教学中,同一学段内,语文识字和数学用字的先后是有差异的。忽略语文课本要求“会认”的字与学生实际掌握的字的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同一段内语文识字和数学用字的先后顺序以及数学课本中使用的汉字与学生阅读课本时需要的汉字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数学教材各段中关于“未作要求的字”。
(1)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难度变化趋势
从表2的数据来看,A1~D1数学各段总相异字数相对前一段都有所增加,随着语文教学进度的加深以及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各段语数重合的相异字数逐段上升。由各段未作要求的相异字占该段总相异字数的百分比可知,该比例由90.4%下降到40.3%,表明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前端时,遇到的生字障碍最大,此后,这种障碍呈逐渐减缓趋势。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审题障碍原因及对策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