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韵律更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动荡。《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语言极富韵律,读来荡气回肠,若之前已经了解了三一八惨案,更加会激起学生的震撼。
语言的镜头感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场景。《祝福》最后一节描写节日里雪花飘飞、爆竹声响的画面,镜头感十足,美好的“祝福”中再无人想起祥林嫂了,对比反讽之下,主旨尽显。
(3)比较阅读,加强课堂互动性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通过比较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互动与交流。
注重文本内部的比较阅读如《祝福》祥林嫂肖像的对比。
注重互涉文本的比较阅读。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两文就编排在一起,以便比较探究。
3.转变学法,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与“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学生的学习策略同样应重视。
(1)构建作品时空背景,多角度理解文本
学生可通过来建立时间线或空间图画,以不同角度理解文本,提出个性解读。
鲁迅作品中的散文和小说非常适合整体构建的方法。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可按时间线构建青年时期前的鲁迅生活经历,若加入《呐喊<自序>》,那这部分便更加完整;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祝福》可按照地点建立以绍兴水乡为原型的生活空间。事实上,散文和小说背景相似,人物多有重合,可以作为整体建立时空背景。
时间线:幼年在百草园玩耍→进入三味书屋读书→父亲病重,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外出求学→求学日本,与藤野先生交往→因幻灯片事件决心弃医从文→从事文艺运动
空间背景:主要是鲁镇、平桥村、赵庄这三个地点,以鲁镇为中心,若加上选修和读本里的鲁迅作品,还可以加上未庄。迅哥儿家住鲁镇,外祖母家在平桥村,赵庄是距离平桥村五里的大村庄。教材中所有小说的背景都是在这三个地点上建立起来的。《社戏》中迅哥儿离开鲁镇,随母亲到平桥村的外祖母家消夏,因平桥村较小,常与赵庄合请戏班子,这才有了迅哥儿与小伙伴撑船看戏、吃豆的故事。《故乡》中长大成人的迅哥儿回乡卖房,遇到从前的伙伴闰土,心生感慨。《孔乙己》、《祝福》是以鲁镇为背景。这三个地点皆以鲁迅故乡绍兴为原型,风土人情、山川景物、社会生活都非常靠近。
时间线与空间背景相加,构成一个文学世界。
(2)聯系鲁迅作品选读,激发课外阅读活力
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可不断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教师要学会发挥任务驱动的作用,将阅读与其他工具性活动联系。如阅读与写作结合,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这种方法,也能拉近学生和鲁迅作品间的距离;阅读与口语表达相结合,教师列出阅读篇目,让学生自由阅读,并在课上请几位学生谈谈阅读感受,增加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
同时要注意到阅读中的疑问往往是最有价值的,很可能是思维的增长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去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可以同学合作、可以借助网络力量等。比如很多学生在阅读鲁迅作品时,总是对不符合现代规范的语言感到阅读不适,这时需要教师点拨,让学生们小组合作,找出鲁迅作品中的这些“不规范”用字,并且改成现代语言,看看是否能从中找出鲁迅用字的规范和特点,查找资料寻找“不规范”的原因。
三.评价机制:应试化向发展性转变
考试本应作为教学的评价尺度之一,如今却异化为教学目标,将教学限定在了应试的怪圈中。要提高鲁迅作品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必须转变。
新课标关于评价建议的中心是发展评价。要求充分发挥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过程。
具体到鲁迅作品教学中,则是要求评价不以考试内容和技巧为标准,重在学生与文本、编者、作者、教师的对话,从而体现在思维、情感、价值观的变化。
当然,实践性知识和技能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孔乙己》一文,全文以“我”,一个小伙计的视角来讲故事,那么让学生选择孔乙己、酒客、掌柜等人的视角或是全视角的方式重写故事,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训练了写作,又可以看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真实感受。另外,评语是非常重要的,当以鼓励和发展为主,肯定学生的个性解读,让学生更加有信心地学习接下来的课程。
总之,在现有的教学困境之下,关于鲁迅作品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提出教学策略,运用于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师“教”的策略和学生“学”的策略,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第2篇: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语文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教材参考书以及其他辅助性设备资源等。课程资源的提出反映了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新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有力保障。作为语文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积极落实新课程理念,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并加以利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标实施的基本条件。中学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慧眼,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这有助于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质量。深入理解课程资源的涵义与类型,有助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一般的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种。因此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科书,还包括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保障,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多方面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转变论文(共2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