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写 《兰亭集序》 的确切时间没有定论, 但这无论是他在盛宴曲终人散时的当场挥毫而就, 还是在修禊事毕, 沉寂一段时间后的反思之作, 他写作这篇序文时对兰亭雅集有了重新审视, 却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文章第二部分开首即用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来对这场盛会重新做了总结, 定下了 “好景不长, 盛宴难再” 的基调。接着王羲之展开了层层论述。他先对东晋 “人之相与” 的时风进行了描述: 或在一室之内坐而论道, 谈玄悟理; 或遨游山林, 不拘形迹。这两种生活方式都是王羲之本人熟悉并浸淫其中的。他曾听也是兰亭雅士的东晋高僧支遁讲论 《庄子 · 逍遥游》 , “支作数千言, 才藻新奇, 花烂映发” , 王羲之遂 “披襟解带,流连不能已” 。而邀约好友啸傲山林, 放浪清风明月间更是王羲之所好。他在彼时那样的生活中曾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 然而, 此时王羲之坦陈, 人的情感是变化的, 难以恒常, 因此会 “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 一切都只是 “暂得” 而非永恒, “物我两忘” 仍无法摆脱 “老之将至” 的如影随形, 生命只在美好中静静流逝。所有的美好, 都会迅速化为 “陈迹” 并 “终期于尽” , 而这一切, 人类自身完全无法掌控。在人生短暂、 世事无常的现实面前, 王羲之此时对 “生死” 已了然于胸: 生就是生, 死就是死, 生死绝对无法等同, 那种想通过寄情山水以求逍遥自适, 从而在物我两忘中实现生死均齐的想法只能是虚幻的痴想和妄念。
这就是王羲之对 “死生亦大矣” 的 “大” 字之意真真切切的体悟。直面残酷的事实本相, 王羲之顿感沉重,由不得出以 “岂不痛哉” 的沉痛之语。这 “痛” , 是王羲之从现实真相中产生的一种生命悲剧意识, 是打破虚无生死观幻象, 重建现实生死观的嬗变阵痛。而人生短暂、 好景不长、 盛宴难再、 世事无常种种都作为了论据, 最后指向了 “死生亦大” 的现实生死观。正如 “四美俱全” 和 “生死均齐” 分别为 “乐” 之表里, “人生苦短” 与“死生亦大” 同样构成了 “痛” 之表里。一言以蔽之, 王羲之 “乐” 得昏昧, “痛” 得清醒, 只不过, 昏昧是有意为之, 清醒则成不得已。
“痛” 的实质厘清了, “悲” 的真相也就水落石出。下文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 紧承 “岂不痛哉”而来, 昔人触动情怀的原因与今人王羲之如出一辙, 正是 “死生亦大” 的现实生死观所带来的。明白了所谓“生死均齐” 的荒诞本早被古人勘破后, 王羲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何谓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 这里, 王羲之用 “虚诞” 和 “妄作” 的结论清楚地阐释了 “死生亦大” 的内涵。想到这种对生死观的苦痛思考还将穿越时空, 在一代代人中激发共鸣, 王羲之不禁喟然长叹: 悲夫!不难看出, 王羲之的 “悲” 发端于 “痛” , “悲” 与 “痛” 同源并同质, 都是基于现实生死观的痛苦求索而触发的情感, 只是惯于玄想的王羲之将 “痛” 绵延、 叠加、 递进成 “千古同悲” , 升华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
《兰亭集序》 一文, 若从情感角度解读, 实质上就是“乐” “痛” 或 “乐” “悲” 之变。而更本质地来说, 《兰亭集序》 满篇都在谈 “生死” , 乐、 痛、 悲都与 “生死” 息息相关, “生死观” 是全文的内在线索和主旨。因此,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其实构成了明暗两条线索, 明为 “情感” , 暗为 “生死” 。
作者单位: 四川内江市内江七中。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学类《兰亭集序》的“乐”“悲”之辨(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