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兰亭帖乃书中神品, 其所撰 《兰亭集序》同样也是文中妙品, 二者可谓书文双璧, 交映生辉。 《兰亭集序》 一文语言清新隽永, 情感曲折深致, 主旨因关涉 “生死观” 这一哲学命题的探讨而显厚重深沉。
《兰亭集序》 的情感脉络十分清楚, 王羲之在文中用了 “乐” “痛” “悲” 三字点出了自己的情感激荡和变化。通常注家们把这三种情感诠释为: 在良辰、 美景、贤人、 雅事四美俱全的兰亭集会上享受到的诗意人生的快乐; 面对胜景不长、 盛宴难再的现实生发的人生短暂、 世事无常的痛惜之情; 昔人、 今人、 后人千古同悲“生死难同” 的生命感悟。
此番阐释单从结论本身来说并无什么不妥。但如将其置于文本对照细读, 却仍不免有阻滞之感, 令人生疑。问题症结主要出在文章第二部分结尾处, 王羲之发出 “岂不痛哉” 的喟叹之前引用了一句古话: 死生亦大矣。因为之前全文无一句话在论 “生死” , 此处出现的这句话似与前文割裂, 无迹可寻, 显得突兀。王羲之此处引用之由何在?不难看出, 后文紧接的 “岂不痛哉” 的感慨, 其依据正是 “死生亦大矣” , 质言之, “大” 引发了王羲之的 “痛” 。现在, 问题的关键就成了何谓 “死生亦大矣” ?它与前文有着怎样的联系?
“死生亦大矣” 的课文注释是: “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 此注贴着原文字面义而行, 悬置了 “大” 的内涵阐释, 未免失之笼统粗泛。一般注家在分析 “痛” 之由时,或有意无意地跳过了 “死生亦大矣” 这句话, 或直接将其与第二部分王羲之的 “人生苦短” 之悟等同, 遮蔽了“大” 的丰富内涵。细加品析, 将 “人生苦短” 与 “死和生也是件大事” 二者划等号实在勉强。
将 “死生亦大” 作为解读全文的基点, 循此思路, 我们该思考的是: 一、 《兰亭集序》 第一部分的 “乐” 、 第二部分的 “人生苦短” , 它们与 “生死” 有无关系?有着怎样的关系?二、 “死生亦大” 何以让王羲之 “岂不痛哉” ?三、 昔人、 今人、 后人千古同悲的理由何在?
而要解决上述问题, 我们必须重返现场, 重新审视那场名动天下的千古盛宴 — —兰亭雅集, 去追寻当年风流名士们的足迹, 探寻 “乐” 之真谛, 从而查找出王羲之由 “乐” 生 “痛” 而至 “悲” 的内在理路。
东晋中期, 门阀世族专政的格局暂且稳定平衡下来。在相对和平的这段时期, 士风有了新的变化, 名士们悉心庄老, 神往山水, 任情适性, 亦官亦隐, 追求雅致、 蕴藉、 风流、 超脱、 逍遥、 诗意。他们发觉一切, 包括自己的精神家园都在山水之中, 山水甚至就是他们自身。王羲之、 王胡之、 谢安、 孙绰、 支遁等, 都是这种士风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山水中体味玄理, 安顿精神, 与秀丽的山水风月发生某种精神共鸣, 形成某种异质同构和生命共感。而这种共鸣和共感就是他们以庄老心态为魂的 “生死观” : 在寄情山水中追求逍遥自适, 达到物我两忘和生死等同的精神境界。
王羲之等人当年在兰亭雅集上所作的山水玄言诗正可佐证此种 “生死观” 。王羲之在他的诗中写道:
大矣造化功, 万殊靡不均。
群籁虽参差, 适我无非新。
《庄子 · 齐物论》 以山林群籁为喻, 说明万物虽千差万别, 但在 “道” 的面前它们都是齐同、 平等的。王羲之深沐庄老之风, 他笔下的万物均齐, 平等地享受着自然的恩惠; 孙绰用 “时珍岂不甘, 忘味在闻韶” 来感叹心与物会、 物我化一; 谢安更是用 “万殊混一象, 安复觉彭殇” 来表达物我均齐、 生死两忘的生命意识和哲理感悟。在兰亭雅集上, 他们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 在 “欣于所遇” 中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 于无限和谐之中, 体悟到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的适情悦意。至此已不难发现, 兰亭雅集的“四美俱全” 只是 “乐” 之表, 而物我两忘、 生死等同的“生死观” 追求才是 “乐” 之内核。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学类《兰亭集序》的“乐”“悲”之辨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