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人口红利渐失。开发区人口密度0.26万人/km2,低于全区平均水平(0.46万人/km2)。常住人口近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2.94%,其中,外来人口占比31%,呈下降趋势;②土地资源制约。开发区目前的建成度达85.9%,按照2008-2015年均出让用地50.1km2计算,剩余土地仅可支撑3年。单位土地工业产值约为48亿元/km2,远低于先进开发区的水平(苏州“新加坡国际科技园”地均工业总产值为243亿元/km2);③人才资源匮乏。人才的技术层面不高、专业性不强,尤其是现代金融、资本运作、创新研发、国际商务等方面的人才尤为缺乏;④资金资源有限。土地和政策换资本模式的边际效益不断下降,并未产生实际的“盈利”成果;⑤体制机制约束大。一方面,开发区一直以来实行“区街合一”的管理体制,与北港街道“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无法充分发挥开发区的经济发展职能和优势。另一方面,行政机关设置不完全适应开发区功能和发展需求,部门机构设置和职责确定较为冗杂,导致行政审批效率低下,工作人员服务效率不高。
3常州钟楼开发区发展的4种战略组合
钟楼开发区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发展理念,走精品、特色、高效之路。现对开发区下一步发展的4种战略提出以下建议。
3.1增长型战略
即“优势—机会(SO)组合”,是发展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
3.1.1做好整体规划,建好规划团队
《国务院若干意见》指出:“促进开发区整合优化发展。鼓励以国家级开发区和发展水平高的省级开发区为主体,整合区位相邻、相近的开发区,对小而散的各类开发区进行清理、整合、撤销,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新闸工业园的划入,是开发区前期发展中一次重要的空间拓展,如今邹区划归钟楼,为开发区后期发展创造了新的拓展可能。目前仅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面积就达11.6 km2,相当于一个新的开发区。面对此机遇,当前最紧要的是应对钟楼开发区进行一个相对全面、科学的二次发展规划。在进行规划前,首先需组建一个规划团队,团队中不仅要有经验型的规划专家,而且必须让政府和开发区相关人员参与其中,避免出台的规划不符合实际、可操作性不高。
3.1.2做好“西进”文章,整合邹区资源
邹区在行政隶属上划分并入钟楼区,对开发区而言确实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机遇。大力西进、整合邹区,有利于缓解开发区当前最为紧迫的土地资源告急问题,迅速提升开发区的大项目、大产业承载力。而且,邹区刚好位于钟楼西部,接壤现在的开发区,如能进行通盘的产业规划和整合,还能满足开发区现有产业的规模扩张、产业链形成以及产业集聚的需求,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开发区西进,首先要做好两点。一是要把道路打通,从地理上打破开发区与邹区的分割。特别是星港大道西延、振中路松涛路跨运河桥梁等互通“主动脉”工程,要尽快纳入市政工程,及早启动、加快完成。加快邹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整治312国道、340省道沿线,改善镇区形象,尽可能弱化与开发区的外貌差异化,形成整体效果。二是开发区现有的产业,在扩容时有意识地向邹区进行布局,北港街道主要朝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轻资产高端产业方向打造,重点引进和发展国家级的各类产业平台。与此同时,仍然要做好开发区未来向新闸“北扩”的准备,继续建设常州科技街,有针对性地布局智能制造等产业。
3.1.3迎合“一带一路”,壮大外经实力
在对国家级开发区三维关联性比较分析时发现,外向型开发区竞争力最强。钟楼开发区属于混合型开发区,将来要努力向竞争力最强的外向型开发区进行深度转型。在新形势下,开发区必须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国务院若干意见》也提出要“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促进开发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一方面,要抓住中坦工业园项目的重大机遇,鼓励企业借力发展,转移落后产能,顺势发展物流、远洋、建筑、矿业等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江苏省日前提出了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战略构想,开发区要抢抓这一产业变革机遇,勇扛全球最前沿科技的“产业大旗”,抢占产业制高点,打造“引领型发展”强引擎。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学类转型升级强实力引领发展谋新篇——常州市钟楼经济开发区提升发展(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