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两种宇宙观
在这一章中,作者主要讲述了形而上学世界观和辨证法世界观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区别,并阐述了唯心主义的局限性。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是“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同样的事物”。他们对社会发展的解释,通常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说明,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发展的观点。因此,这种世界观不能解释事物发生质变的原因。
在历史上,由于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时间跨度和深刻程度有限,为了解释自然,创立了形而上学的学说。事物发生量变的过程,是容易观测的,易于控制的,因此是人们最先认识到的变化过程,这符合由简单到深入的人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在很多只有量变的情况中,它可以指导人们从事一定的生产活动,满足人们的一定需求,因此形而上学的产生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然而,当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深入以及时间和空间的范围的延伸,逐渐意识到了事物的任何性质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种特性都只是在一个限定好的范围内才能保持,在满足一定的外部条件时,都可以进行转化。那么这种转化,已经不属于外部强加于这种事物的特征,而是这种事物本身就有的性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唯物辨证法可以更好地解释现实世界,形而上学逐渐被唯物辨证法所取代也就是必然的了。因此,事物的对立统一也就成为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
对社会的研究一向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关注的焦点。形而上学认为社会的发展由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等因素决定,这是可以用实例来证明其错误性的。非洲大陆在被殖民前和被殖民后,帝国主义的俄国和社会主义的苏联,其地理气候环境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而社会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唯物辨证法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内部矛盾引起的。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内部的一些矛盾,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思想之间的矛盾。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三、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矛盾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也就是没有事物是不符合对立统一的法则的;另一方面,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在任何一个阶段,我们都可以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并得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判断。
前面讲过,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部和外部的一些对其具有影响作用的一些性质,这些性质之间的矛盾会促使事物发生变化。在生活中,凡是事物,都有矛盾的存在,这才使得我们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具有普遍性。并且,人的思维本身也具有矛盾性,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也存在很多矛盾,用这些信息得到的结论自然也存在很多矛盾,同样,人每时每刻的行为与思想也存在着很多矛盾。因此,研究矛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一种迫切的需求。
然而,事物是否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矛盾的呢?答案是否定的。例如一支笔在写到第1000个字的时候没有墨水了,那么需要用笔写字和笔没有墨水的矛盾是不是在写999个字之后才产生的呢?当然不是。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件事物,从始至终,一直贯穿着矛盾。
当时的中共内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分歧。正如毛泽东自己所说:“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因此,对矛盾普遍性的叙述主要是为矛盾的特殊性做好铺垫工作。
四、矛盾的特殊性
“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这样我们才可以分辨事物,这样的认识过程才算是一个有效的过程。而因为我们是通过矛盾来研究事物的,因此事物的特殊性也就表现为矛盾的特殊性。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次序来看,总是由认识个别的事物开始,逐步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从而进行总结归纳,总结出一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当认识到一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之后,人类会去继续研究其他的个别事物,去研究一般规律对其他的情况是否适用。这两者,一个是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一个是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二者总是同步进行着的(原书中叙述为“循环往复”,但似乎二者很难划清时间的界限,我们并非在一个过程结束之后再进行另一个过程)。虽然对于所有事物而言,我们的研究都只限于当前的事物的性质,事物又总是在不断变化着,我们永远无法结束我们的研究。但每一次我们对事物的研究,都会使我们对此类事物的矛盾情况的适用范围扩大了一些。因此,我们应当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当时,中共内部的教条主义者认为理论是永远正确的,无论我们的情况如何变化,坚持理论就可以夺取革命的胜利。这就是对矛盾的特殊性认识不足的后果。事实上,现实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前人根据以前的情况积累起来的经验是我们的一笔财富,但我们应该正确使用这笔财富,搞清楚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按照理论去执行,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当改变做法,从而更好地适应现在的状况。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这一章中,毛泽东还对一部分人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目前党内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研究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三个方面。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如何用唯物的观点看问题,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掺入个人毫无根据的一些判断,得到一些错误的结论。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如何全面地看问题,在研究问题的时候只了解问题的一个方面,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农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等等。表面性,就是粗枝大叶地了解一个问题,而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对矛盾的本质并没有搞清楚。这三者,本质上还是属于唯心的范畴,也就是虽然思想上接受唯物辨证法,但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回到了形而上学,这是我们应当杜绝的。在文革中,毛泽东所犯的错误,部分是由于对国内外形势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判断造成的,这就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强调唯物辨证法仍然有其必要性。
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未来的政策走向有过一次激烈的讨论。华国锋提出了“两个凡是”,这就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的思想,认为理论一定适用于现在的情况,“以阶级斗争为纲”等政治运动思想是与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相悖的。邓小平则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二十世纪末中国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应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对毛泽东所写《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时代诠释。
五、主要的矛盾和
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研究矛盾的过程中,我们要想从问题中分析出矛盾的脉络,并很好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接下来的几章,就是研究矛盾的一些方法和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换句话说,在若干个不同的矛盾中,总有一些矛盾是我们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就可以解决的,而另一些矛盾则需要我们努力去一个一个地克服,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其中,现阶段对该问题影响最大的矛盾,我们称之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唯一的。
在研究事物的过程中,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个矛盾都研究得一清二楚,应当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对事物影响较大的矛盾上面。其中,主要矛盾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去花费最多的时间和精力。毛泽东这样评价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研究主要矛盾是我们分析矛盾的常用方法。
接下来,毛泽东主要分析了社会中的主要矛盾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主要矛盾,他们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流,其他如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等矛盾则被主要矛盾所影响。而在当时的中国,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间有一种复杂的关系。当其他民族向中国发动战争,企图把中国由半殖民地完全地变为它的殖民地的时候,中国国内大部分力量都会团结起来抵抗外来侵略,在近代史上,这样的行动有力地反抗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没有沦为某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然而,当帝国主义支持国内某支力量,依靠它的统治来实施经济殖民的时候,统治阶级会压迫剥削人民,社会的主要矛盾则表现为被压迫的农民和工人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人民的政党,应当看清社会的主要矛盾。在1937年,日本加速对华侵略扩张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应当与中国国民党一道,领导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而不是坚持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放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此同时,人民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虽然不是主要矛盾,但并不能放松警惕,避免无产阶级革命力量被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所消灭。相反地,共产党应当在抗战的过程中向广大人民宣传马克思主义,扩大自己的力量,以更好地与日本帝国主义以及以后的国民党力量作斗争。
六、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毛泽东这样解释同一性:“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也就是说,同一性是矛盾本身的性质,假如没有了矛盾的另一方,那么矛盾也就无从谈起。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无论是事物本身的矛盾,还是一件事情中蕴含的矛盾,都包含了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有一些矛盾是容易解决的,当解决之后,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与矛盾本身一同消失了。另一些长期存在的矛盾,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将长期共存,“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
同一性还表现在满足一定条件时,矛盾的双方会互相转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转化并不是无条件进行的,对每一种特定的矛盾,都有其特定的转化条件。例如热水转化为凉水,所需要的是外界温度低于水的温度并且外界具有从水中吸收热量的途径;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由封建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到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所需要的转化条件是地主阶级对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压迫导致的社会矛盾的激化。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范文大全读矛盾论心得体会范文大全(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