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依据
1.1 规划指导思想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抓住国家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历史机遇,合理开发利用阿拉善盟丰富的风能资源,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有序建设,大风场大开发,优质风场重点开发。在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下,加大风力发电产业的建设力度。通过风力发电的大规模商业化发展,促进阿拉善盟风力发电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电力事业的发展,使风力发电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清洁能源工业,以促进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
1.2 规划目的
本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要将本规划作为“十一五”至“2020年”阿拉善盟发展风力发电产业的指导性文件。规划中重点对阿拉善盟发展风力发电产业的风能资源优势、必要性、可行性、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针对国内风力发电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确定阿拉善盟“十一五”至“2020年”风力发电产业的建设规模、风电场的选址区域、开发利用顺序;通过对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等问题的评价,使得阿拉善盟丰富的风能资源被更合理、充分地利用;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缓解阿盟的电力紧张局面,实现以盐化工业、煤化工业为龙头,以能源工业为基础,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全盟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工业强盟的发展目标。
1.3 规划原则
风电场规划应贯彻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综合平衡、讲
1
求效益、合理开发、保护资源的原则,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电力发展规划保持一致,与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优先开发风能资源条件好,建设条件好的风电场。风电场建设的地点及容量与电网的发展相结合,风电场的建设和机型的选择注重其规模、技术、经济性,经比较后确定。遵循电价、电量在电网上均摊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降低建设运行成本,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1.4 规划依据
我单位受阿拉善盟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委托,依照《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编制办法》,编制《阿拉善盟“十一五”及2020年风力发电发展规划》报告。规划遵循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1、《风电场风能资源测量方法》(GB/T18709-2002) 。 12、《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GB/T18710-2002) 。
2
13、《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编制办法》。
14、国家发展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关于进一步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 (计基础[1999]44号)。
15、国家电力部《关于风电场并网运行的暂行规定》(电力法规[1994]256号)。
16、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印发〈新能源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计交能[1997]955号)。
1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国大型风电场建设前期工作的通知》(发改办能源[2003]408号)。
18、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1]73号)。
19、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规定〉的通知》(内政发[2003]16号)。
1.5 规划范围、内容及年代
本规划的范围只包括并网运行的风力发电场及其配套设施的规划。地域范围包括阿拉善盟全境三个旗。风能资源范围包括风能丰富区、风能较丰富区、风能可利用区。
规划内容包括:风电场场址的确定、风电场的建设条件、风电场装机容量及上网电量、风电场接入系统方案、风电场开发顺序方案、环境评价、投资匡算及经济评价等内容。
规划年代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2010年;规划装机容量:160万千瓦;第二阶段:2011—2015年;规划装机容量:160万千瓦;第三阶段:2016—2020年;规划装机容量:130万千瓦。
3
2. 概 述
2.1自然地理概况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地理坐标为东经97°10′—106°52′,北纬37°24′—42°47′之间;东西长约800km,南北宽约400km;总面积269885km2;区域构造轮廓是华北台地,天山褶皱系内蒙古——兴安岭褶皱系,河西走廊过渡带。
阿拉善盟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1000—1400m左右,最高处东部贺兰山主峰达郎浩绕,海拔3556.1m,最低处为银根盆地,海拔720m,全盟境内地域辽阔,呈波状起伏的坦荡高原,一望无际的荒漠、半荒漠草原。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分布于全盟,面积7.88万km2,占全盟总面积的29.07%。沙漠、沙砾质戈壁、干燥剥蚀平原、低山残丘、干燥剥蚀中山为主的高平原盆地构成了阿拉善的地貌特征。
阿拉善高原地处亚洲大陆腹地,远离海洋,东距最近的海岸线约2300km,南距最近的海岸线约4300km,太平洋和印度洋潮湿空气波及甚微,形成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为降雨量稀少,日照强烈,冷热巨变,异常干旱,植被稀疏,地表裸露,加之地处高空西风环流区,全盟多大风天气,尤其冬春大风频繁。阿拉善盟属于中温带,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6—9℃,极端最低温度零下41.6℃,极端最高温度36.4℃。阿拉善盟降水量变化较大,北部年降水量60—85mm,南部110mm,西部不足40mm,贺兰山、巴彦浩特一带年降水
4
量200mm左右。阿拉善盟水资源缺乏,地下水储量约15.12亿m3,可开采量9.55亿m3。三大沙漠历年接受降水,形成湖泊580多个。
阿拉善盟植被稀疏,结构简单,种类较少。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为荒漠化草原带、草原化荒漠带和典型荒漠带。全盟土壤共划分为14个土类,土壤属阿拉善——额济纳灰棕漠土带,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为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草甸土等。
2.2 经济社会状况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西与甘肃省相连,东南隔贺兰山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望,东北与巴彦淖尔盟、乌海市接壤,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国境线长733. 84km,总面积27万 km2,为全国面积的1/35。全盟辖3个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有蒙、汉、回、满等17个民族,人口19.94万。阿拉善盟自然资源丰富,现已发现的矿产86种,540多处。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4亿元,年均增长24.1%(现价);人均生产总值3万元,年均增长23.4%;财政收入达到9.51亿元,年均增长30.9%。
农牧业经济得到加强。2005年农牧业增加值达到4.2亿元;农区牲畜养殖规模达到70万头(只),年均增长17.6%,所占比重提高到33.5%。
工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规模进一步扩大。“一白一黑”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阿拉善盟风电规划 - 图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