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市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显现我国政府对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体上是缺失的,存在着教育环境恶劣、社会认同率低、教育目标不到位、教育内容狭隘和教育手段单一、缺乏针对性等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很好顾及这一问题是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根本原因;传统户籍制度的存在是产生农民工恶劣社会环境的根源;教育工作队伍的不到位是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直接原因。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制定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进而优化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建立健全的教育工作队伍。
一、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和社会群体针对农民工思想观念陈旧、素质低下等种种与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的因素,运用现代化观念、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生观、价值观对农民工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观念得以改变,进而在工作技能和整体素质上都得到提高,同时努力提高他们自我发展能力,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使农民工成为能够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的现代人。 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若干意见》中就强调“要十分注意做好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进城务工人员,城市有关部门和用工单位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切实承担起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责任”。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进行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是城市有关部门还是用工单位都是以管理者的身份对农民工进行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培训农民工和加强其就业的热潮中,各地对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侧重于技能培训、服务于就业率,另外作为城市市民的管理者,他们在对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是基于农民工进城后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表现在教育的具体内容选择上:首先,让农民工能够就业,在教育培训中重视技能培训而轻思想政治教育。其次,为了适应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和发展,内容选择上侧重于企业的合格工人的基本素质培养,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再次,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由于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而产生种种不符合城市要求的言行,损害着城市的形象。因此内容选择上也少不了对农民工进行城市法规的宣传教育。最后,为了让农民工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制性,减少农民工不当的、偏激的维权行为,法制宣传必不可少。
二、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认同率低
长期以来,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将城乡人口分割成两个互相分离的部分,形成人为的制度壁垒,城乡之间的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城乡居民受到不同待遇。就业的歧视和工资歧视,使农民工的经济地位极其恶劣。不公正的经济待遇环境,使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基础。同时农民工的政治环境也令人担忧。大多数农民工长期在外务工,在相应的城市、企业或单位,他们无权参与各种政治活动,从而丧失了作为公民最基本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最一般的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再次,城市农民工缺乏和谐的人文环境。农民工在城市普遍从事市民们不愿意从事的体力活,市民对农民工容易产生歧视和偏见。歧视和偏见的存在使农民工与城市市民难以融合,同时也享受不到城市文明及先进的生活、文化设施。
2.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异位
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现阶段对农民工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未体现出这一目标,而更多的是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低层次层面上。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强调的是“能就业”,在就业过程中“不出事”的教育培训目标。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低层次化异位直接导致了教育内容选择上的狭隘性。
3.对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狭隘性
自2004年以来国家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其中强调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
力,并制定了相应的培训计划,如农业部、教育部等六部委出台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只包括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有理想、有道德、高素质,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建设者,目前对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他们作为被动接受管理的层面,而忽略了农民工作为人的主动性层面的发挥,因此,农民工往往只能被动地去适应、遵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狭隘的教育内容对他们的自我发展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4.教育手段单一,缺乏针对性
当前对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是最为传统、一般的方法:宣传说教。通过各种媒体、广告牌等对农民工进行城市文明规章制度、法律、道德等的宣传教育,从而让农民工能够自觉遵守。企业则往往采取通过制定规章制度的形式约束农民工。不管是宣传教育还是制定规章制度,都没有很好地结合农民工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做好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原则
1.正确认识农民工和农民工问题,增强做好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农民工在职业上是工人,但在身份和心理上还是农民,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数以亿万计的农民工,以外来谋生者的身份告别家乡故土来到城市。他们所从事
的工作是工人(包括一些管理者)的工作,在工人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些方面来看,他们是工人,除了户籍的限制之外,他们与城里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他们来自农村,工作岗位不太固定而已。但是,即使是在高楼林立的都市,身处现代化的工厂,受到城市文明时尚的熏陶和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城市和他们自己还都没有真正接纳对方,他们还是城市的旁观者,在身份和心理上还是农民,其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农民工问题不仅仅是“三农”问题,也是城市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有各种不合理负担过重的因素,但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对有限土地产出的过度分享,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过剩的农村劳动人口大量地转移出去,又随之产生了农民工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农民工问题也是“三农”问题。但是,大量的农民工来到城市,在城市里生活、学习和工作,在城市里辛勤劳动,创造财富,随之而来的就业、培训、医疗、维权、子女教育、文化生活和政治权利等问题无疑又都是城市问题。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现象,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产生了农民工这一新的社会阶层,又带来了工人、农民以及其他社会阶层关系重新结构的政治问题,还有农村和整个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整合的社会问题。 由此看来,农民工就是“农民”身份与“工人”职业的独特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加强城市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