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预科14届入行论班第一次考试资料和答案堆砌(2016年5月31日)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1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预科系14届入行论班第一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09题)

答案未经整理,请自行选择,以下内容均来源于网络,

只供参考,有答案重复的,请择取需要的。

《预科系入行论教材》第一册

第1课

1、《入菩萨行论》属于显宗还是密宗法要?是论典还是经典?在印度、藏地弘扬的状况如何? 答:1《入菩萨行论》属于显宗法要,是论典。 2、1)印度:根据堪布根华的《入菩萨行论注疏》在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以前印度的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有“出版权”,故从108个注疏就能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是非常的重视。

2)藏地:翻译成藏语的《入行论》有8本,各大教派一致公认必需要学习的,唯有这部《入菩萨行论》。不仅如此,藏传佛教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例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过三分之一左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引用了相当一部分,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的诸多论典中,《入菩萨行论》的颂词也随处可见。这所以如此,本论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3)从现在情况来看汉传佛教学习《入行论》还不足够。

2、宁玛派有哪些大德对《入菩萨行论》作过注释?你是否了解寂天菩萨的几大稀有传记?

根据堪布根华的《入菩萨行论注疏》,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可见当年的印度大德们对本论是何等重视。大家应该清楚,汉传佛教历来对《金刚经》相当重视,但《金刚经》的注疏到目前为止有多少本?通过网络也可以看得出来(学院除了个别发心人员外,任何人不得使用电脑,更不用说上网了,故此处并非指学院的人)。而且在过去的印度,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可以有“出版权”,故从108个注疏就能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是非常重视的。 翻译成藏语的《入行论》,大概有八本[ 有些论师认为有十个版本。],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慧远论师、那波瓦尊者(黑论师)、善天论师、金洲论师等的注疏。在这部《入行论释·善说海》当中,印度最主要的几

1

位论师,如普明论师、贤德巴的教言,基本上都已引用了[ 藏文《丹珠尔》大概有两函是印度论师的注疏,108本讲义中译成藏文的只有八九本。]。藏传佛教中,不管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我们宁玛派,每个寺院共同认可的、必须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菩萨行论》。华智仁波切的传记中说:格鲁派主要依靠甲曹杰的注疏,噶举派依据华沃作隆昌巴的广释,萨迦派依据萨迦色朗则莫[ 萨迦色朗则莫:萨迦五祖之一。]的讲义,而我们宁玛派,在华智仁波切还没有出世之前,依无著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善说海》,华智仁波切出世以后,则有堪布根华、根桑秋扎等的注释(藏传佛教中,此类广为人知的讲义大概有20多个),尤其是噶当派,《入菩萨行论》被尊崇为必须要学的“噶当六论”之一。

寂天菩萨生平有七个稀有传记,寂天论师的具体降生年代,历来有一些辩论,布顿大师的《布顿佛教史》、觉囊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有些现代人写的《佛教思想概论》等中,记载的年代各有出入。以前有本书——《与西藏有缘》,里面说寂天论师于公元687年降生,763年圆寂。还有一位博士写的书中说寂天论师生于公元650年,圆寂于750 年,住世有一百年。不管怎么样,寂天论师大概是七、八世纪中叶的人。 在七大稀有传记当中,今天首先讲第一个:寂天论师是善铠国王的太子,原名寂铠甲,小时候他就与其他孩子完全不同,由于前世串习了大乘佛法的缘故,自小就对佛法、三宝有非常虔诚的信心,经常供养十方三宝,还有婆罗门、比丘等等。他的相续中与生俱来随解脱分善根,不仅对出世间的解脱法门有一定信心,而且对众生非常慈悲,尽管自幼降生于王宫,但对身边的大臣、亲朋好友常以慈悲心对待,尤其是看见一些病人、穷人或者可怜的众生,就会生起强烈的悲心,经常救护、帮助他们。

在大概六七岁的时候,按照印度的传统,他开始学习工巧明等世间技艺,全部了如指掌之后,国王非常欢喜,大臣们也特别高兴。后待年龄稍长,他准备继承王位,按当时的传统,登基前要举行一个授权灌顶,正当大家为此准备的时候,当晚寂铠甲做了一个梦:梦中,文殊菩萨坐在他将登基的王座上,对他说:“善男子,我是你的上师,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应理的。”另有些书中(《印度佛教史》)记载:度母(萨让的《入菩萨行论讲义》中说是金刚瑜伽母)用温水给寂铠甲灌顶,在接受灌顶时他觉得特别烫,难以忍受,此时度母就告诉他:“现在的这个不是很难忍,如果

你明天继承王位,获得了王权灌顶,来世的地狱铁水比这还难忍!”并劝诫他看破一切世间法,舍弃王位,到东方的贝嘎地方面见文殊菩萨。得到这个授记后,寂铠甲早上醒来前思后想,决定放弃王位,骑着一匹骏马,像当年的释迦牟尼佛一样离开王宫,赴东而去。 在二十一天中,他不吃不喝,一直前往东方的贝嘎地方(有些史书记得不是很详细)。当他到了那里的森林,恰好遇到一个美女,饥渴难耐的他让美女帮忙看一下马,自己走到泉水旁想喝一点水。正准备喝水时,美女告诉他:“不要喝这些世间的水,你要是真的口渴,可以饮用这个甘露。”于是给了他一些甘露,解除了他身体上的疲劳。体力恢复后,他问:“你从什么地方来?” 美女回答:“贝噶地方的森林里面。森林中有位具足圆满功德的上师,他经常入于文殊金刚定。”听到这个上师的名字,寂铠甲犹如穷人获得了如意宝一样,心中数数欢喜,请求美女无论如何要带他去拜见这位上师。美女答应后,带他去了上师那儿,只见那位上师犹如十万个太阳照射须弥山般威严,身口意三门极为调柔寂静,一见之下,寂铠甲马上生起了极大的信心,遂将所骑之马、身上的饰品全部供养,乞求摄受。上师摄受他之后,传授了文殊金刚等持,后来他在上师身边静修十二年,面见了文殊菩萨,从而获得了殊胜成就。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第2课

3、在闻法的过程中,还应该避免几种过患??闻法四想?是指什么?

答:1、闻法规律有三种发心,具体分为不善的发心;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善的发心又分为上士道发心,中士道发心,下士道发心。 2、闻法时应避免以下几种过患:

1)三种过失:耳不专注的过失、心不专注的过失、杂烦恼的过失;

2)六种垢染: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疲厌;

3)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

闻法四想:《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2

梵语的目的是什么? 海??

第3课

4、?善说海?是以什么方式命名的?什么叫?善说答:〖入行论释?善说海〗。是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命名的。

“善说海”是注释的名称。“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而此处教法证法的来源就是这部论典,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故取名为“善说海”。

第4课

5、请解释本论真实论名。取名有何必要?论名使用为什么叫做《入菩萨行论》呢?入就是加入、趋入的意思,通过学习本论,我们可以趋入大乘菩萨的殊胜行为——六波罗蜜多的愿行当中,所以叫做《入菩萨行论》。这一点,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通达,还要从意义上了解,如果我们学习论典只是大概地了知一下,而没有真正去领悟,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那么,这一论名是以什么方式而取的呢?〗经论取名的方式非常多,《解深密经》中列有四种∶以地名而取、以人名而取、以比喻而取、以意义而取。这个世间上不管什么东西都有各自的名称,人有人的名称,地有地的名称,山河大地、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共的名称,同样的道理,佛经有佛经的名称,论典也有论典的名称,它们的取名不是无缘无故的,〖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所说之义”是指以意义来取名,比如《入菩萨行论》、《十地经》、《菩提道次第广论》;“能说之量”指以能说词句的数量来取名,如《中观四百论》、《戒律三百颂》、《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事师五十颂》;有些经论以“作用”而取名,如《贤愚经》、《大解脱经》;也有些以“地点”而取,例如《楞伽经》是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所在地楞伽山而得名;有些以“眷属”而取名,如《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以及汉传佛教的《六祖坛经》、《了凡四训》,有些以请问者的名字而取,有些以作者的名称而取;还有些以“时间”而取名,如《贤劫经》宣说了贤劫中出现的千佛名称及功德;有些以“比喻”而取名,如《稻秆经》、《金刚经》等等。

〖此论是以其中的第一种方式来取名的。〗《入菩萨行论》是从意义上来取名的。顾名思义,这部论典主要宣说了我们如何趋入菩萨行为,这是词句上的理

解,若深入其内在的涵义,则是我们从现在起一定要真正加入大乘行列,每个人心里都要发下这样的誓愿。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这是我们此次学习的目的。

2、论名用梵语有什么意义:1在我们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2来源清静;3忆念译师们的恩德;

6、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特意规定的顶礼方式有哪几种?本论属哪一种?

“顶礼文殊童子”可以表明《俱舍论》属于论藏。此规定来源于藏地古代三大法王之一的赤热巴巾 。他对出家人特别恭敬,每次见到出家人都五体投地,且将发髻散开铺于地上,请其从上踏过。赤热巴巾在藏地建立非常广大的译经场,对古老的藏文及其文法进行了改造,并且对三藏的顶礼句作了特别规定:凡属律藏所摄,前面一律加“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由于因果深细难测,戒律的开遮持犯,菩萨与声缘罗汉无法抉择,唯有佛陀才能完全通达;凡属经藏所摄,前面加“顶礼诸佛菩萨”,因多数佛经是佛与菩萨以问答方式记录下来的;凡属论藏所摄,前面加“顶礼文殊菩萨”,只有文殊菩萨具有细微深妙的智慧,可以清晰辨明万法之差别,因此论藏前如是称颂顶礼。

然而,并非所有三藏皆以此三顶礼句来划分,在赤热巴巾之前有很多论师,他们有时也是根据自己不同本尊,及自己有信心的佛或菩萨进行顶礼,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由于此论属于经藏的范畴,因而按照国王规定的顶礼方式,在一切佛菩萨前顶礼膜拜,这是译师所作的顶礼。〗赤热巴巾时代之前,藏地的译师们在翻译时,一般是对自己最信仰的佛菩萨作顶礼,后来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特意规定: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方面的因果非常细微,唯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和声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该“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的,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请问经》、《富楼那请问经》;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唯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敏锐智慧,才能辨别蕴、界、处、缘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数目、定义。

自赤热巴巾时代以后,藏地基本上采用这种顶礼方式,一方面是尊重国王的规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辨

3

明三藏的分类,使人们从顶礼句上即可看出这是属于经、律、论哪一方面的教典。在汉传佛教中,虽然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译师翻译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经论,但在顶礼句方面几乎没有这种传统,所以,如果翻阅汉文《大藏经》,就分不清楚到底哪个属于论藏、哪个属于律藏。

国王赤热巴巾对佛教的贡献相当大,不仅如此,他对出家人也是非常尊重:国王有一个长长的发髻,上面缀有各色的绸缎,如果见到出家人或者僧团,他就把自己的发髻松下来铺在地上,让出家人在头发上踏过。国王对出家人如是的尊敬,以致当时藏地佛教非常兴盛。赤热巴巾还要求每一个出家人应该由七户施主供养(不像我们这里有些出家人,不要说是七户,就是一个居士也找不到,非常痛苦,但有些出家人特别富裕,可能有七百多户也不知道),并且在译经方面作出了非常了不起的贡献。就像汉传佛教中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一样,我们藏传佛教历史上也有以国王形式来护持正法的情况。无著菩萨在造论时,也是依照赤热巴巾的这种规定对译礼句作了解释。 相关知识:

1、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顶礼诸佛菩萨;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顶礼文殊菩萨。

7、对于本论,善天阿阇黎、那波瓦阿阇黎分别是怎么分判的?

答:阿阇黎善天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 那波瓦阿阇黎则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也就是说,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生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回向品宣说布施度,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其余的内容在颂词中显而易见。

第5课

8、?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1)从?断??证?的角度解释?善逝?的涵义; (2)请详细解释?法身?分哪两个方面?

答:1、从断的角度:将烦恼障和所知障最细微的习气全部断尽,得到佛陀的果位,称为“究竟”而逝去。从证的角度讲:因为证悟了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叫做善逝。

2、所谓的“法身”,《宝性论》是这样讲的:法身有两种分类,本来清净的法身(证法);另一种为依

靠证悟法性而宣说的显宗密宗三藏十二部经,这称为教法法身(教法)。因此,所谓的“法身”分两个方面,一是证法法身,一是教法法身。

第6课

9、《入菩萨行论》所说的内容是什么?

本论文体全以颂文写成,所以又名千颂。但现在通行的藏文本,只有九百一十三颂零三句。除第一颂皈敬三宝,第二第三颂说明造论的因由外,其余的颂,共分十品,分别说明发菩提心和修菩萨行的方法。说发菩提心的有四品,说修菩萨行的有六品。其内容略述如下。 共有三十三颂零两句,分三大科。一、加行。是在发菩提心以前先集顺缘资粮,随喜一切善法,见有作世间功德和修解脱的正因或由修持能得无上菩提的善法,都心生欢喜随喜赞叹。二、正行。是正发起菩提心的方便。为作众生的现时和究竟的利益,发起菩提愿心和行心,并依次学习菩萨学处等。三、结归。是总结发心以后的功德。想这一生,能发菩提心,从此生于佛的种族中,得名菩萨了。愿望得到实现,心中欢喜,常受安乐。

本品上半品所说的随喜功德等,就是集积顺缘资粮,结合第二品的《忏罪品》,就是净违缘障。由修习这两个前方便以后,下半品才说明发起二种菩提心的方便。这样正适合于三士道的修习次第,先修共下中士道,然后才修上士道。 共有五十七颂零一句,分两大科。一、总回向,愿以造论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共同趣入菩萨行。二、别回向分三。(一)为利他回向。(二)为自利回向。(三)为安乐的生源,广弘教法回向。 本论梵文注释很多,仅从西藏大藏经中由梵文译成藏文的注释就有下列十种:一、《入菩萨行论释难广释智品》,作者慧生。二、《入菩萨行论释难》,作者不明。三、《入菩萨行论释千九百七十五颂》,作者善天。四、《入菩萨行论难解处决择》,作者黑论师。五、《入菩萨行论释难》,作者遍照护。六、《入菩萨行论智品释难》,无作者名。七、《入菩萨行论智品及回向品释难》,无作者名。八、《入菩萨行三十六义略摄》,作者金洲。九、《入菩萨行论十一要义略摄》,作者金洲。十、《入菩萨行密意释殊胜光显疏》,作者毕补底旃陀罗。本论译传到西藏后,又为迦当派宗为六论之一。以后各派都有注释,其中以宗喀巴的上首弟子贾曹杰所著《入菩萨行论释佛子津梁论》为最著称。宗喀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未问世以前,本论是修菩萨行的代表作。宗喀巴也非常珍视这部论,他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了本论三分之一以上的文句。西藏行者有以本论作为课

4

诵本每日分段念诵。尤以本论最后第十《回向品》列为藏族佛教徒课诵的五大愿文之一《入菩萨行愿》,影响巨大。

10、寂天菩萨?既然没有利益众生的心,文词不好、内容也没什么?,为什么还要造这部论呢? 答:另有密意。寂天菩萨说自己诗韵不善巧和无有利他心,这是谦虚的说法。他的密意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让我们后学者了知,真正的佛法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词句来修饰,关键是要有利益众生的教言在里面。 另一方面是让后学者懂得谦虚,摧毁自相续的傲慢,因为傲慢是修学佛法的最大障碍,有了它,就见不到别人的功德和自己的过失,对自己会有满足感,从而失去了增上学问和修行功德的机会。

所以,寂天菩萨虽然在智慧、修行境界等方面非常了不起,但仍在众生面前示现谦虚,正如贡塘丹毕准美尊者在《水木格言》中所说:“具诸功德智者,无有慢心调柔,负有累累硕果,妙树垂头而住。无有功德之人,趾高气扬傲慢,无有果实之树,直立乃为规律。”

第7课

11、什么叫暇满?请以教理、比喻说明菩提心所依暇满人身、福德之心十分难得。

答: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宣说暇满人身难得时,有时用盲龟值木轭的比喻、有时用昙花难以现世、有时用撒豌豆于墙壁偶尔会停留、有时用沉香木气味比喻其难得的程度。

菩提心所依之心也是十分难得的譬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此时,如果有一刹那的闪电,也会显得特别明亮,能够照亮一切。同样世人学佛的念头或想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的念头,在整个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非常短暂的一件事,如果黑暗中的闪电一样稍纵即逝,所以在善心生起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不能放过。 名词解释:

1)暇满:没有生于八无暇处而有空闲修持正法,叫做“暇”。具足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叫做“满”。 2)增上生:轮回中人天善趣的安乐。

3)决定胜:解脱轮回的声缘、菩萨、佛陀的果位。 4)八种无暇之处,包括非人中的四种、人中的四种。 非人的四种:地狱、饿鬼、旁生、长寿天; 人中的四种:边地、佛不出世、持邪见者、喑哑。 5)五种自圆满:转生人中、生在佛法殊胜的中土、诸根具足、对佛法有信心、业际无颠倒。

第8课

12、愿行菩提心共同具有的功德有哪些?

答:依靠菩提心能断除罪业、成办自他一切利乐、满

足众生的一切愿望,以及获得菩提心时自己的名称及意义都会改变。

13、?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1)为什么凡夫?善行恒微弱??

(2)请以教证、理证、比喻分别说明为什么只有菩提心才能彻底断除一切罪障;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吗?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所依人身与意乐既难得又短暂,因此善法的对治也就显得十分可怜,换句话说,这种对治的善行时时刻刻都是力量微薄弱小而存在。

相反,一切不善业的因缘聚合起来却非常容易,致使罪恶的力量格外强大、势不可挡,难以想象,而且接连不断产生。由此可见,现在我们就必须要具备能摧毁罪业的善法。对于弥天大罪,除了圆满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有什么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根本无法遣除。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起菩提心。《华严经》中云:“猫眼见即能震慑诸鼠,令其无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指菩提心)宝明目亦能制伏一切业惑之鼠,令其无法堪忍。”

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我们凡夫众生造善业的力量极其微弱,而罪业的力量难以抵挡?对此,你有什么亲身感受?

1、「以是善行恒微弱」的体现

1)我们无始以来漂泊轮回,并不习惯修持殊胜的善法:串习善业的习气非常薄弱、做善行的相续性非常差、修善法的力量相当弱。 (生西法师 讲记)

2)造善业的时间很短,也相当少,且经常出现各种违缘。 举例:

a.凡夫人造善业的时间,就像黑夜中刹那出现的闪电一样十分短暂。

b.世间上的凡夫人大多数不信仰佛教,即便是信仰佛教,也只是当作一种消遣,而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自己的生意、工作、家庭等才是生活的重点,才是人生的主要目标。

c.现在人口越来越多,一个大城市中有多少万人,在这些人当中,真正学佛的有多少?在学佛的有多少?在学佛的人当中,每天24小时真正用到修行方面,心清静、不散乱,行为也相当如法的修行人又有多少?

(法本 P125 第二段)

5

d.听课的时候打瞌睡、起分别妄念,身体不好、心情不好,家里的人阻挠,其他的一些烦恼现前等等,在听一堂课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会出现许许多多违缘来中断你的善行。 (法本 P126 第二段)

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 答:1)教证:《华严经》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诸凡夫一旦发无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与四禅、四无色等即成随解脱分善而成为一切遍知之因,故当尽力而修行。” 2)举例:以前有位修行人,一生专修密集金刚,最终却获得了预流果。为什么修无上密法,却只得了个小乘初果呢?原因是他只有出离心,而没有菩提心。

《文殊根本续》中也有个公案:一个叫那自扎的修行人,凭借自己修成大威德的力量,杀害了很多众生,最终悲惨地堕入地狱。这说明即使修成了大威德,如果不具足菩提心,也只是堕入恶趣的因。 3)比喻: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能洗濯一切烦恼垢,犹如净水;能长养众生白净法,犹如大地??。《华严经》中宣说了二百五十种比喻。

4)推理:菩提心具有两个条件——缘众生的悲心、缘佛果的智慧。缘佛果的智慧可净治我们无始轮回的染污习气,若无此智慧,一直耽著五欲六尘为实有,则永无解脱之日;缘众生的悲心可对治我们无始以来的自私自利,若缺乏无我利他的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可能趋入圣者的境界。只有随顺实相修行,才能尽除妄执,若随顺迷乱的我执,想要解脱成佛,根本是一种痴人说梦。所以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华严经》云:“所说种种众譬喻,无有能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假如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所行持的十善、持戒、念佛,甚至修大圆满,也不成为大乘菩提之因。

14、诸佛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深思观察,结果发现对众生最有利的是什么?为什么?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预科14届入行论班第一次考试资料和答案堆砌(2016年5月31日)在线全文阅读。

预科14届入行论班第一次考试资料和答案堆砌(2016年5月31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98019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