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司法解释和规定中违反《宪法》和《立法法》的不在少数 。
(四)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队伍和网络舆情应急机制。
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也相应出现了一些类似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工具,但是总体来讲,全国各地都稀缺专业的网络舆情分析师,中共烟台市委党校王娟认为“目前网络舆情监控分析主要采用人工方法进行,由于需要实时跟踪监控的网站数量多,形式复杂,内容广,目前人工方法已经难以应对”。因此,很有必要依靠信息技术,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应从系统各参与放的角色职责,系统业务流程,总体构架,网络结构,平台建设,数据库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安全保密建设等方面构建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危机事件中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导致在危机处理过程反应迟钝,延误时机。一些专家官员说话考虑欠周到,引起网民的不满,也可能导致危机升级和双方对立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五、公共事件中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
(一)网络媒体管理的总体思路,宜疏不易堵
2011年胡主席在一个重要讲话中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应该说我国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是以开放、宽容、积极的心态迎接网络的到来并使网络论坛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调整,在调整中前进。但是由于我们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不够深入,也确实在思想和执行上存在不足之处,最明显的一点,我认为由于忽视网络整合、交互、针对性强的特点,视发展初期出现的某种程度的失控现象为洪水猛兽,在管理上还没有完全走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恶性循环的怪圈。
鉴于网络管理与其他媒体管理的不同之处,我们应该改变管理的策略,首先不是封堵不同的声音,而是立足于增大自己的声音,在网络论坛上勇敢亮出马克思主义的鲜红旗帜。在管理的方式上,应该采取疏导的方式,虽然现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抨击社会的言论和偏激的内容,思想理论领域的噪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都会引起人们思想的波动,但是还是需要我们沉着冷静,审时度势,不能盲目地一刀切,应该有选择性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逐一解决。根本上要压制群众恐
慌和事态恶化,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让群众作出自己的判断,公道自在人心。
(二)打造政府信息传播的公信力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基层政府的公信力正在不断损失。有其他一些单位机构做过一个调查,表明中央政府的公信力最高,省级次之,地级再次,县级最差。18提高政府公信力已经成为政府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一些事情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是由于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政府也确实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给人留下把柄,再经过网络的传播放大,于是问题就会被炒得沸沸扬扬,一发不可收拾,但是很少有网友能了解事情的真相,正确的作出判断,只有政府采取公开,透明,开诚布公的方式将发生的问题摆在台面上讲清楚,才能澄清,但这也需要公信力做支撑,如果没有公信力,那么政府作出再多的解释,也只能把事情越抹越黑,没法收拾。
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办法我认为政府在执行公务的时候就要以更高的要求去做,事情先要做好,说话才有底气,才有分量。
作为一些政府的官方代表和政府机构的智囊,专家权威机构在发表言论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连他们说话都不负责任,那政府公信力又从何而来呢?
然后对网络上的留言争议应作出及时回应,澄清事实,客观公正的解释。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如此之差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跟群众玩文字游戏,以为只要给群众一个说法就行,但是说法归说法,事实归事实,一些很明显的意图是逃不过网友的眼睛的,再说,网友们对于政府的言论向来都保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如果你不能很好的作出解释,那还不如不解释。
及时公布政府为应对公共事件作出的相应部署,稳定人心。在事件已经发生的时候,人们最需要的就是政府的表态,只要政府给老百姓作出一个负责任的姿态,老百姓就觉得有希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什么比希望跟宝贵了,如果政府能够做好这个工作,可能就算你其他工作做得不是很好,老百姓也会更多的用理解的眼光去看待。
(三)大力加强政府网络舆情监管队伍建设
我们要把网络舆情的管理也纳入到危机应急管理的体系当中去,因为网络舆
18
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81620499/1.html对话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基层政府的
公信力正在不断损失
情毕竟本身只是一种言论,而一般的言论是不需要政府去花很大的精力去监督的,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更没有必要去做,只有这种言论成为一种潜在的社会威胁,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或者引发一些恶劣的群体性事件或者恶化危机事件的时候,才需要政府的干预,及时的处理,所以网络舆情不是单独存在的,他的意义在于制止群众将不合理的思想转化为行动。
因此,为了更好的遏制在网络中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演变成现实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建设,这个主要要从理论研究方面,网络技术方面和社会实践方面入手,如果网络舆情管理的思路不对,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过我们首先需要的是技术的支撑,现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一些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据我所知,人民网在网络舆情监控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包括系统的建设,数据的筛选分类汇总分析。人民网设有专门的网络舆情检测室,包括舆情频道,舆情检测室,舆情数据库,舆情支持系统等一些模块。这种做法应该在一些政府网站推广。而这些工作要求我们组建一支具有高水平的网络技术队伍。
应该说,现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上升到战略的高度,现在广州军区已经在组建“网军”,主要将担负起保卫网络主权和从事网络上作战的艰巨任务。可见网络的管理的重要性。
同时,一个比较重要的,应该加强政府应急管理网站的建设,目前中国有一个应急管理,这个网站平时宣传一些危机应急知识,介绍危机事件的情况。但是我认为,有一个要求必须要提,就是它在关键时刻可以承受巨大的访问量,一旦有重大危机事件发生,政府可以通过这个网站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成为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最关键最权威的信息发布窗口,这对于稳定人心,加快解决问题无疑是有关键作用的。19同时还应该积极宣传,扩大其影响力,事实上很多人都还不知道有这么个网站。
(四)加快互联网监管领域的立法,推进互联网法律体系建设
应该明确政府在网络拟社会中的定位,职能。我认为,我们对于互联网监管的发展趋势应该类似于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
形势,政府在前期对互联网的监管除了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其他大部分的
19
贺文发,李烨辉:《突发事件与信息公开——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与公众》
领域应该还是属于守夜人的定位,再之后,人们渐渐发现了许多问题,于是政府职能不断强化,慢慢向凯恩斯主义的方向过渡,可能经过这一些观念的改变和实践的磨砺之后,人们才能够找到既保证网络自由,又兼顾网络舆情的监管的平衡点。这个位置光靠理论论证和逻辑推理很难得出结果,必须要结合实践,边治理边总结,才能慢慢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舆情管理道路。总体来讲,我们现在的阶段还是处于最开始的守夜人阶段,我认为,真正到达第二阶段的标志应该就是网络实名制的全面实施,一旦网络实名制全面实施,那政府对于网民的舆论控制和互联网使用方式将产生巨大的变化。
现在我们国家虽然已经制定了戒严法,国防法,防洪法,防震减灾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等具体紧急状态法律。但是这些单行法律只能使用一种紧急状态,并且对紧急状态下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力的规定也不够清晰。因此,应该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更好的研究制定统一的国家紧急状态发,把各种突发时间管理纳入到统一的程序和制度中,明确规定紧急状态下的政府应急机构和机制,明确公民,志愿者,专业团体,社会组织等的权利和义务,更好的用法律来调整紧急状态下的社会关系。
明确了政府的定位之后,具体的执行操作也需要一定的法律规范,没有合法性的监管本身就是错误的,同时,还要建设互联网责任追究制度,依法惩处造成恶劣影响的造谣,煽动者。20虽然我们出台了一些互联网监管的法律,但是相应的处罚和具体落实在远远没有达到要求,而且法律更大程度上的意义是威慑的作用,使人们在做不违法的事情的时候心存畏惧,实际上现在的大部分网民在此方面的意识也都还很淡薄,充其量只是涉及少量的黄赌毒的网站,受到的惩罚也大多是罚款关门,并没有给违法分子以实质上的触动。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加快网络执法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网络监管和执法的水平,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法律知识的普及,加大网络法律的宣传力度,扩大网络法律的影响力,增强网络法律的威慑力。
(五)加强对行业媒体对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管理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对危机事件报道应该秉持开诚布公的思想,对于一些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消息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公开,但不应该否认捏造,削弱政
20
唐钧:《政府形象与民意思维——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府公信力。对于危机事件的报道,我认为最首要的一个目的不是将所有的舆论打压下去以达到维护稳定的目的,如果是灾害性事件,那么我们应该通过报道危机事件来达到团结力量,树立信息,共度难关的目的。如果是群体性的事件,那么应该通过报道达到澄清事实,促进沟通,总而言之就是为了防止事态恶化,更好的化解危机。
灾害性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尽量多发布部署救灾工作的措施和与老百姓相关的急救或者支援的方式,在报道的过程中 注意对一些容易造成群众恐慌的消息进行适当的选择并且选择合适的时机发布,这里面有很多技巧性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完善,也需要经验的积累。再比如在一些危机事件发生后,要尽量去挖掘里面的人文主义关怀的东西,以情感人,让群众既了解情况,又能给他们以内心的触动,这对团结力量是很有帮助的。
对于一些类似恶意的暴力破坏活动,政府在报道的时候也应该实事求是的进行报道,但是在侧重角度上有所不同,毕竟这种事情政府很难做得十全十美,但是我们在危机新闻报道的时候也不可以刻意的隐瞒否认,一些既定的事实是无法推翻的,这个时候就要注意把其中的道理说通,只要我们做的事情是有理有据的,那么我们就已经找到了立足点,再找一个适当的时机对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进行反驳,应该可以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六)加强干部培训,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和情况,学习相应处理技能。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拥有四亿多网民的大环境,和这么庞大的网民数量比起来,网络监管的力量本来就捉襟见肘,那拥有相应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的干部更是少之又少,应该说这和现在互联网的发展形势是不适应的,那么对于危机处理中网络舆情管理的人才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如果不能成立一个单独的机构的话,那么我认为在每个县市级的政府的应急指挥中心应该专门有一个科室是负责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监管的,而且这个科室应该和同级的宣传部门联通,方便消息互递。
(七)加快新平台管理制度建设,拓宽新平台使用新思路。
当下最流行的交流平台就是微博了,今年3月16日,各大门户网站微博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在公共事件中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和治理(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