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举例验证的方法,得出“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大”的结论,学生明确“小数的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没有关系”,这样学生认识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小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的联系与区别,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本节课学习内容生活性较强,在设计练习时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仅局限于小数大小的比较,更充分考虑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如通过“跳远的成绩的排名”(按从大到小)、“跑步的成绩的排名”(按从小到大)等渗透了比较要讲究标准、顺序、比较的结果是相对的,比较具有传递性等辩证思想,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和实效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领会教材意图,充分发掘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上进行教学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复习,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在新授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自由选择想买的文具,从而获得图片上呈现的数学信息,通过信息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先让学生提出关于一步计算的问题。然后学生能独立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独立解决的同桌合作,两人不能完成的求助小组长的帮助。通过合作交流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巡视中我发现学生都能正确的计算。所以在学生板演是没有在过多的挖掘,感觉学生会了就ok,接着就转入了大量的训练。
一节课虽然容量不小,学生的准确率也不低,但课后想一想,在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时,必须让学生多说一说是怎么竖式计算的,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如果能穿插生活中一个有关小数点的真实故事,让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次让学生知道小数点的重要性,就更好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体验,通过自己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反思 1数据的分类整理和汇总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收集数据,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把数据分类、收集,掌握整理数据的方法。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课前参与、课中体会、课后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课前,我让班上每个学生都设计好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统计表,并了解自己的身高、体重,并收集其他组员的相关数据,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2数据的分类比较和分析教学反思
备课的时候还很担心,在全班进行数据调查范围会不会太大,局面会不会难以掌控,会不会太耽误时间而达不到这节课的目标,也曾考虑过在小组范围内进行某项调查。但是最后还是决定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调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位同学都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过程,
毕竟听一百遍不如自己做一遍。实践表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做这项调查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井然有序,并且在我快速公布名单的时候,全班的气氛非常紧张,生怕一不小心哪个数据没有记到。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课前参与、课中体会、课后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课中,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注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出一种主动探索、全员与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课后,我提供同年级中另外一个班的数据,让学生独立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学生能感受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体会感知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上学时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习时间的活动课,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引入淘气的情境学习,记录一星期内的上学时间情况。然后根据时间的记录去计算经过的时间,再现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学习知识。
但是在活动时,有的学生的人员分工不能及时安排,这样对课堂的效率有影响。还有的学生在记录时错误率会很高,特别是差生,缺失了方法会无从下手,尤其是碰到分段计算经过时间会更有困难。同时有的学生在计算经过的时间时,没有掌握好方法,对于一时间段的开始与结束没有清楚,使得无法计算。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