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基本都能理解。 本节课是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在计算时运算顺序比较熟练,但是在实际计算时学生仍有比较严重的计算错误,避免这样的错误一是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验算的习惯,二是加强口算、笔算的能力
算24点教学反思
算24点是一个很好的数学活动,它是孩子利用加、减、乘、除解决问题的一个良好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由浅入深,从三张牌开始,再到四张牌。一方面让孩子将自己的解答过程写出来,另一方面提倡孩子探索多种方法。 在练习中发现孩子间的差异很大,有的孩子父母曾教过他,所以速度非常快,有的一无所知,无从下手,为此,我让会的孩子介绍他们的诀窍。同时再老师给孩子一点技巧:(1)利用口诀三八二十四和四六二十四,如看到牌中有4、6、3、8把这张牌放到一边,利用剩下的3张牌算出它的配对好朋友。(2)我们经常还会用15加9。(3)12乘2。(4)连加。(5)30减6等等。整个课堂气氛是可以的,但是总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感觉到还有一些孩子还缺少策略和方法。看来还是需要多练习的,通过练习来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计算能力和反应能力。于是要求孩子回家后和家长再一起练习。
第五单元 年、月、日 1《认识年月日》教学反思
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我用谈话的方式,引出年、月、日。轻松自然,并紧接着感受年月日时较长的时间单位。
2、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本课“年月日”的知识,对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不是一张白纸。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你们都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这样的安排能够帮助我们分析、研究学生的现状,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把知识蕴含于学生具体活动的经验背景之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
3、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平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节课里,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寻找、选择的(如记忆大月和小月的方法);规律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出来的(如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在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了知识,而且是在交流、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增长了智慧,培养了数学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平年和闰年》教学反思
《平年和闰年》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之后,让学生了解平年、闰年有关的知识;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能正确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判断平年和闰年。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初步理解平年、闰年后,我出示1997年到2012年2月份的天数,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发现平年、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的发现还是挺多的:比如三个平年之后是一个闰年;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等等,最让我惊喜的是竟然还有学生能说到发现是闰年的年份都是双数。于是我乘机抛出两个问题:一是既然闰年的年份都是双数,那么如果是单数的年份呢?二是所有的双数都一定是闰年吗?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得出结论:年份是单数的一定是平年。这个结论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只要看到年份是单数,就无需再用后面的除以4看有没有余数的方法来进行判断了,大大节省了判断的时间,也降低了难度。对于“所有的双数都一定是闰年吗”这一个问题学生能给予否定的判断,但说不清道理了,所以还是沿用了教材的方法,告知公历年份必须是4的倍数的才是闰年,并结合底注,揭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3《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
生活中有许多24计时法的实例,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我利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新闻联播片头曲,让学生说一说新闻联播在什么时侯播出,从而引出晚上7时与19时这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并对两者进行了初步的比较。 二、借助钟面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
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我利用钟面让学生观察一日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内圈数与外圈数的关系,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初步理解24时计时法。
接着,我从0时开始拨表,让学生借助钟面,用不同的计时法表示时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初步会用两种计时法表示时刻。 三、运用生活元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前面学生借助钟面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关系已经深刻的认识,这时运用学生作息时间表中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转换这两种计时法,对学生来说是轻而易举的。这时积极引导学生交流发现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转换的规律,突破转换这一教学难点。
4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先独立探索,估算时间。发现问题:这两个时刻的计时法不一样,怎么办呢?生:用统一的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2时40分就是14时40分。估算:17时—14时=3小时或18时—5时=3小时。 (二)经过的准确时间
师:演示拨钟面:14时40分——15时40分——16时40分——17时40分——17时45分,生口算:3小时5分。
(三)看图理解,时刻与时间的区别 还有什么方法表示经过的时间?生画图:
学生口算:17时45分—14时40分=3小时5分,用到达时刻—出发时刻=经过时间。 课上到这里似乎已经很好的贯彻教参上的要求,我们开始做练习《数学》P55:6 前面两个空,学生借助拨钟面填空正确,第三题经过时间跨24时学生就不会了。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认识面积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习、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这样安排了本节课:一、情境导入 通过比较事物的大小,引入比较“面”的大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面积知识的学习兴趣。二、 探究新知 通过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 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将感性知识逐步化为理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面积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 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又通过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还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 两个物体的面和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2认识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可以算是本册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
点。在这部分教学中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在学习的初期,许多学生比较容易混淆,面积单位的合适选择,或是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使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这个环节,除了学生自己的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资料外,我还让他们用不同的单位计量同一个图形的面积。如:对小一些的用分米和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如课桌、写字台等;对大一些的用米和分米测量,如教室、住室等,测量后再分别计算出面积。学生首先猜想、悟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的规律使学生明白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自己获取知识,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形成了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这部分教学中,尽量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这样学生独立设计试验,在组长的组织下真正的探究。 在课程的最后总结时我设计了一个题目:1平方米=()平方厘米,有一定的难度富有挑战性,同时又是对原有知识的综合利用。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融会贯通,应用自己探究获取的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伊始,我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从而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时,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发现了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但是课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让学生在验证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最后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通过估估、量量、算算的方法,并让学生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5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这部分内容是在孩子们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孩子真正理解常用的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参与并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孩子们记忆才深刻。如果直接出示结果让孩子死记硬背,孩子没有真正理解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而且会觉得数学知识抽象、枯燥、无味,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孩子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孩子自己探究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设想,最后实际操作,解决问题,让孩子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首先,我让孩子们复习了长度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紧接着,我让孩子们大胆的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只凭看和猜不能得出正确答案,必须通过实践去证明猜测的正确与否。同时我让孩子们准备了必须的操作学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
方分米的正方形,直尺),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1平方分米究竟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孩子们刚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很容易想到摆的方法。但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我让孩子们分小组讨论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结果孩子们在讨论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量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因为直尺是以厘米作单位的,所以计算出来的正方形面积也是以平方厘米为单位的,从而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也有的孩子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将1分米换算成10厘米进行面积计算,同样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孩子们的思维,这样不同思维程度的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孩子们探索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很容易的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孩子们体验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学到的知识也不容易忘记。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1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主要教学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平均分的问题,主要是借助对图形的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我并没有直接利用课本例题,而是通过复习上学期的分数知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圆的1/2。进而引出把一些圆平均分,也可以得到分数这一个新的知识。我这样做是想将新旧知识作一个衔接,分圆片比分桃子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然后再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在分圆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真正理解把一些圆看作一个整体在平均分。我将一个圆平均分与一些圆平均分都在课件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加以比较,它们涂色部分不同,为何能用相同的分数表示?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再者是通过比较发现今天所学的分数是在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进而自然而然学会了今天新的知识点。而在讲完今天的知识点后,我再出示教材中的猴子分桃的主题图,让学生在“猴子分桃”的情境中加深对今天所学分数知识的理解,产生应用所学知识的需要,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始终用操作活动来促进学生理解,通过动手操作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在这一建构分数意义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体会到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若干个物体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并逐渐在思考中领会分数更深层的意义: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A)》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时教师不限于学生能采用多种方法计算,而是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讨论,找出最优秀的方法后引导小结。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巧妙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渗透了数学思想,指导了学法。 3《认识几分之几》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认识几分之几和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加强了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联系,首先说明把每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然后指出几分之几是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的,使学生看到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区别只是取的份数不同而已。在运用迁移方法的同时,教材同样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加深对几分之几的理解。
在备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研读,虽然对重点和难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但在备课的时候我却忽略了一个知识点——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内在联系。这节课我主要是从分数的意义上帮助学生理解分数,而忽略了分数的组成。这样一来会造成学生对分数的组成不理解,下一节课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进行起来一定会有很多困难。这一点的失败让我感觉到,对教材的解读不仅要深入,更要全面。
5《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建构一种解决分数问题的解题模式: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答。为了理清数量关系,教给学生画线段图的办法。这些为后续学习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分数除法应用题做好准备。同时让学生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创设开放、民主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八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反思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同学熟练地掌握了万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以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同学第一次接触小数。本课内容包括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并认、读、写小局部是一位的小数。这局部内容是小数初步认识中的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为再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的基础,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同学已掌握分母是10的分数和货币单位元、角,长度单位米、分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对元、角的了解多于米与分米,而且对小数也有所接触,为此教学一开始以一些商品的价格引入,不回避同学已经知道的知识,反而以此为基点展开教学,对教材稍作修改,先学小数的读写法,再通过同学的合作、自学、讨论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再通过练习,增强同学运用知识于实践的意识,使同学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笼统,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同学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分数与小数的含义是教学中的关键。
2《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反思
“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在方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是从高位上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因此在教学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为学生学习新知做方法上的铺垫。基于这样的知识背景,我认为学生学习小数的大小的比较应该不难,所以教学过程的处理略显仓促,对学生过度放手,没有在关键处给予点拨,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导致知识目标落实不到位。
反观教材,分三步呈现了比较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3.05>2.();整数部分相同的,比较十分位,2.93米>2.8()米 ;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就比较百分位,2.88米>2.84米。“2.()、2.8()”()中没有数字的呈现方式具有特定意义,分别代表了比较小数整数部分、小数的十分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分析教材,领会教材意图,使小数的大小的比较过程落实到位,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在方法上有相同也有区别,正因为此,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针对此难点,在学生总结出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之后,我提出“位数多的小数就一定大”这个命题让学分析判断,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