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美国小型学校运动
(一)背景
1959 年, 当时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长科南特(James B.Conant) 发表了一份报告, 报告中指出应在美国发展学生数不少于40 0 人的大型综合中学。几十年间, 由于不少小型学校被合并, 美国的学校总数削减了70 %, 学校的平均规模迅速增大。美国学生S A T 测验(斯坦福成就测验) 的分数在这一时期有所滑坡; 从70 年代初开始,NAEP(国家教育进展评价)的分数也停滞不前; 大型学校就象一个效率低下的大仓库, 教师在里面从事“ 生产” 而并非“教育”??这些现实不禁让美国的教育者反思: 是不是学校的规模太大影响了教育质量呢? 因此, 不少学者开始转向对学校规模的研究, 由此引发了美国的小型学校运动。
(二)优势
1.小型学校中的学生的依恋性、行为的持续性和行为能力更强。 2. 小型学校对促进提高标准化考试分数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 3. 小型学校中暴力事件的发生率大幅度降低 4. 小型学校的环境更有利于学习。
5. 家长和社区成员对小型学校的满意度更高。 6. 小型学校的环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加有利。 参考:李钰,“越小越好”—透视美国小型学校运动,全球教育展望,2003
七、美国少数族裔的受教育状况
八、美国中小学的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一般是指在多民族国家当中,为保障持有多种民族文化背景者特别是少数民族和移民的子女,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使他们独有的民族文化及其特点受到应有的尊重而实施的教育。
发展阶段:源于20世纪60年代,一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才渐渐地发展为被当今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的理念,并成为美国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单一种族课程(Monoethnic Courses)阶段:围绕本民族教育,各民族群体从自身民族内部利益出发,要求学校及教育机构改革以满足他们的要求; 2.多种族研究课程阶段:美国教育机构及各种研究团体开始进行多元文化研究,中小学和大学也相应陆续开设了一些多种族研究的课程;
3.多种族教育阶段:教育者提出了更广泛、更深刻的教育改革主张,其宗旨在于创造一个真正平等的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其中包括教师的态度、学校文化及社区环境、评价标准等方面;
4.多元文化教育阶段:随着多种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理论的不断成熟,教育改革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少数民族群体教育的问题,多元文化教育的对象并非仅限于少数民族,而是具有跨越民族、地域、国家的胸怀。涉及到了不同的文化群体,诸如低收入阶层、妇女、残疾人、宗教群体及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各种文化群体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它所倡导的“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强调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在文化上互相理解的国际教育具有相似之处。多元文化教育在各教育机构中很快得到普及,更重要的原因是多元文化教育能够使教育部门集中有限的资源,广泛应用于各社会群体(包括各少数民族群体)。教育机会平等逐渐地变成了现实。
然而,多元文化教育阶段出现了教育泛化的偏向,即多元文化教育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宽泛,很难确定哪个文化群体是多元文化教育工作者应首先关注的,从而忽视了某些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问题。这一偏向的主要原因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不足,还缺乏一个普遍认可的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构想。这一问题直到70年代末期才得到解决。
5.多元文化教育制度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多元文化教育在理论上日趋完善和成熟,在实践上也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操作程序,并且进一步制度化。 开展情况:
1、让学生去了解和认识多元文化 2、让学生去学习和欣赏多元文化 3、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国际视野 启示:
1、学校教育要融入多民族的文化教育,形成中华多元文化 2、学校教育要吸纳世界各民族文化,形成世界多元文化 3、学校教育要进行跨文化教育,培养全球合作文化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美国基础教育总结(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