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单相关B. 复相关C. 无相关D. 负相关? 16. 从变量之间相关的方向看,可分为()。?
A. 正相关与负相关B. 直线相关和无相关?C. 单相关与复相关D. 完全相关和无相关? 17. 从变量之间相关的表现形式看,可分为()。?
A. 正相关与负相关B. 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C. 单相关与复相关D. 完全相关和无相关? 18. 物价上涨,销售量下降,则物价与销售量之间属()。? A. 无相关B. 负相关C. 正相关 D. 无法判断? 19. 相关系数是()。?
A. 适用于线性相关B. 适用于复相关?C. 既适用于单相关也适用于复相关D. 上述两者都不适用? 20. 估计标准误差是反映()。?
A. 平均数代表性的指标?B. 相关关系的指标?C. 回归直线的代表性指标D. 序时平均数代表性指标? 21. 在回归分析中,要求对应的两个变量()。?
A. 都是随机变量B. 是对等关系?C. 不是对等关系D. 都不是随机变量? 22.回归直线斜率和相关系数的符号是一致的,其符号均可用来判断现象是()。?
A. 正相关还是负相关B. 线性相关还是非线性相关?C. 单相关还是复相关D. 完全相关还是不完全相关?
23.某校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学习统计学的时间(x)与考试成绩(y)之间建立回归方程yC=a+bx。经计算,方程为yC=20-0.8x,该方程参数的计算()。?
A. a值是明显不对的B. b值是明显不对的?C. a值和b值都是不对的D. a值和b值都是正确的? 24. 在相关分析中,要求相关的两个变量()。?
A. 都是随机变量B. 都不是随机变量?C. 其中因变量是随机变量D. 其中自变量是随机变量? 25. 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类型有()。?
A. 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B. 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C. 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D. 回归关系和因果关系? 26. 在计算相关系数之前,必须对两个变量做()。? A. 定性分析B. 定量分析?C. 回归分析D. 可比分析? 27. 相关系数r=-1,说明两个变量之间()。?
A. 完全负相关B. 相关程度很高?C. 完全正相关D. 相关程度很低?
28.在因变量的总变差中,若回归变差所占比重大,而相应剩余变差所占比重小,则自变量与因变量()。? A. 零相关B. 相关程度低 ?C. 完全相关D. 相关程度高? 29. 计算估计标准误差的依据是()。?
A. 因变量数列与自变量数列B. 因变量的总变差?C. 因变量的回归变差D. 因变量的剩余变量? 30.当两个相关变量之间只能配合一条回归直线时,那么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A. 存在明显因果关系?B. 不存在明显因果关系而存在相互联系? C. 存在自身相关关系 ? D. 存在完全相关关系? 二、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现象属于相关关系的是()。?
A. 家庭收入越多,则消费也增长B. 圆的半径越长,则圆面积也越大?
C. 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文化素质提高,则人口的平均寿命也越长?D. 一般地说,施肥量增加,农作物收获率也增加? E. 体积随温度升高而膨胀,随压力加大而收缩? 2. 直线相关分析的特点有()。?
A. 两个变量是对等关系 ?B. 只能算出一个相关系数?
C. 相关系数有正负号,表示正相关或负相关 D.相关的两个变量必须都是随机的 E. 回归方程有两个? 3. 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看,相关关系可分为()。? A. 正相关B. 负相关C. 直线相关 D. 曲线相关E. 不相关和完全相关 4. 估计标准差是反映()。?
A. 自变量数列的离散程度的指标?B. 因变量数列的离散程度的指标?C. 因变量估计值可靠程度的指标? D. 因变量估计值平均数的代表性的可靠程度的指标?E. 回归方程的代表性的指标? 5. 直线相关分析与直线回归分析的区别在于()。?
A. 相关的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而回归分析中自变量是给定的数值,因变量是随机的
21
B. 回归分析中的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而相关中的自变量是给定的数值,因变量是随机的? C. 相关系数有正负号,而回归系数只能取正值?
D. 相关的两个变量是对等关系,而回归分析中的两个变量不是对等关系?
E. 相关分析中根据两个变量只能计算出一个相关系数,而回归分析中根据两个变量可以计算出两个回归系数? 6. 如果x和y之间相关系数等于1,那么()。?
A. 观察值和理论值的离差不存在?B. y的所有理论值同它的平均值一致? C. x与y是函数关系?D. x与y是完全正相关?E. x与y是不相关? 7. 配合直线回归方程是为了()。?
A. 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B. 用因变量推算自变量?
C. 用自变量推算因变量?D. 两个变量相互推算?E. 确定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程度? 8.在直线回归方程中()。?
A. 在两个变量中须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B. 一个回归方程只能作一种推算?C. 回归系数只能取正值 ? D. 要求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E. 要求因变量是随机的,而自变量是给定的。? 9. 在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
A. 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动比例关系?B. 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变动的密切程度? C. 既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动比例关系,又表示其变动的密切程度?
D. 数值大小取决于变量所用计量单位的大小?E. 数值大小与变量所用计量单位无关? 10. 确定直线之间方程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A. 现象之间存在着直接因果关系B. 现象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直线相关关系
C. 相关关系必须等于1 ?D. 两变量必须均属于随机变量?E. 相关数列的项数必须足够多? 11. 在回归分析中,确定直线回归方程的两个变量必须是()。?
A. 一个是自变量,一个是因变量B. 均为随机变量?C. 对等关系的变量D. 一个是随机变量,一个是确定变量? E. 不对等关系的变量?
12. 直线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
A. 能表明两变量间的变动程度?B. 不能表明两变量间变动程度?
C. 能说明两变量间的变动方向?D. 不能说明两变量间的变动方向?E. 其数值大小受计量单位的影响? 13. 相关关系与回归系数()。?
A. 回归系数大于零则相关系数大于零?B. 回归系数小于零则相关系数小于零?
C. 回归系数大于零则相关系数小于零?D. 回归系数小于零则相关系数大于零?E. 回归系数等于零则相关系数等于零? 14. 下列关系中属于正相关的有()。?
A. 物价水平与商品需求量?B. 施肥量与亩产量?
C. 单位产品成本与原材料消耗量?D. 商业的劳动效率和流通费用率?E. 产品产量与单位产品成本? 15. 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类型有()。?
A. 函数关系B. 相关关系C. 回归关系D. 随机关系E. 结构关系? 16. 判定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的方法有()。?
A. 对客观现象作定量分析B. 对客观现象作定性分析?C. 编制相关表D. 绘制相关图E. 计算估计标准误差? 17. 相关关系种类()。?
A. 按相关方向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B. 按相关形态分为线性相关和曲线相关 C. 按相关程度分为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零相关?
D. 按影响因素多少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E. 按数值形式分为相关系数和相关指数? 18. 相关关系按相关程度可分为()。?
A. 不相关B. 完全相关C. 正相关D.不完全相关E. 负相关 19. 相关分析中的正相关是指()。?
A. 自变量的值增加,因变量值随之相应增加?B. 自变量的值减少,因变量值随之相应减少? C. 自变量的值增加,因变量值相应地减少?D. 自变量的值减少,因变量值相应地增加? E. 自变量的值变动,因变量值不随之变动? 三、 判断题?
1. 工人的技术水平提高,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这种关系是一种不完全的正相关关系。()?
22
2. 正相关指的就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动方向都是上升的。()? 3. 负相关指的是两个变量变化趋势相反,一个上升而另一个下降。()? 4. 相关系数是测定变量之间相关密切程度的唯一方法。()?
5. 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一样,所分析的两个变量都一定是随机变量。()? 6. 回归分析中,对于没有明显因果关系的两个变量可以求得两个回归方程。() 7. 当回归系数大于零时,则正相关,当回归系数小于零时,则负相关。()? 8. 相关的两个变量,只能算出一个相关系数。()?
9. 计算回归方程时,要求因变量是随机的,而自变量不是随机的,是给定的数值。() 10. 一种回归直线只能作一种推算,不能反过来进行另一种推算。()?
11. 估计标准误差是以回归直线为中心反映各观察值与估计值平均数之间离差程度的大小。()? 12. 总变差等于回归变差和剩余变差之差。()? 13. 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 ?
四、 计算题?
1.某企业某种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资料如下:?
月份 1 2 3 4 5 6 产量(千件) 2 3 4 3 4 5 单位成本(元/件) 73 72 71 73 69 68 要求:①计算相关系数,说明相关程度;?
②确定单位成本对产量的直线回归方程,指出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平均下降多少元?? ③如果单位成本为70元时,产量应为多少?? ④计算估计标准误差。?
2.设某县历年平均每人每天支出资料如下:??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人均收入(千元/人) 4 5 7 9 15 人均支出(千元/人) 3 4 5 6 12 要求:①求人均支出(y)与人均收入(x)的回归方程。? ②根据计算结果,解释回归系数b的经济涵义。? ③内插计算当人均收入为12千元时,人均支出为多少??
3. 有10个同类企业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平均价值和工业总产值资料如下:
企业编号 1 2 3 4 5 6 7
生产性固定资产价值(万元) 318 910 200 409 415 502 314 23
工业总产值(万元) 524 1019 638 815 913 928 605 8 9 10 试根据上述资料:? (1) 计算相关系数;? (2) 求出直线回归方程;?
1210 1022 1225 1516 1219 1624 (3) 估计生产性固定资产为1100万元的企业的总产值。?
4. 已知:n=6,ΣX=21,ΣY=426,ΣX2=79,ΣY2=30268,ΣXY=1481。? 要求计算:(1)直线回归方程;(2)相关系数。?
5. 兹有如下数据:n=7,ΣX=1890,ΣY=31.1,ΣX=535500,ΣY=174.15,ΣXY=9318。要求:确定Y倚X的直线回归方程。?
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C4.D5.A6.C7.D8.C9.D10.C11.D12.B13.B14.D15.A16.A17.B18.B19.A20.C21.C22.A23.B24.A25.B 26.A27.A28.D29.D3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2.ABCD3.CD 4.CDE 5.ADE6.ACD7.AC 8.ABE9.AE10.ABE11.ADE12.AC13.AB14.BC15.AB16.ABCD 17.ABCD 18.ABD19.AB 三、判断题
1.T2.F3.T4.F5.F6.T7.T8.T9.T10.T11.T12.F13.F 五、计算题
1. (1)r=-0.909 说明产量与单位成本高度负相关 (2)y=77.364-1.818x其中:y——成本x——产量 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平均下降1.818元。
4050件
2. (1)y=-0.421+0.803x其中:y——支出x——收入
(2)b表示人均收入每增加一千元,人均支出就平均增加803元。 (3)y(x=12千元)=9.2105(千元) 3.(1) r=0.948 (2) y=395.567+0.896x
(3) y(x=1100万元)=1380.987(万元) 4.(1)y=77.364-1.818x (2)r=-0.909 5.y=-5.412+0.0365x
第六章时间序列
一、单项选择题
2
2
1. 时间序列是()
A.分配数列B.分布数列C.时间数列D.变量数列
2. 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的统计指标()。
A.都是绝对数B.都是相对数C.既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D.既可以是平均数,也可以是绝对数
3. 时间序列是()。
A.连续序列的一种 B.间断序列的一种C.变量序列的一种D.品质序列的一种
4. 最基本的时间序列是()。
A.时点序列B.绝对数时间序列C.相对数时间序列D.平均数时间序列
5. 为便于比较分析,要求时点序列指标数值的时间间隔()。
A.必须连续B.最好连续C.必须相等D.最好相等
6. 时间序列中的发展水平()。
A.只能是总量指标B.只能是相对指标 C.只能是平均指标D.上述三种指标均可
24
7. 在平均数时间序列中各指标之间具有()。
A.总体性B.完整性C.可加性D.不可加性
8. 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静态平均数)相比较()。
A.均抽象了各总体单位的差异 B.均根据同种序列计算
C.序时平均数表明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发展水平,一般平均数表明现象在规定时间内总体的一般水平 D.严格说来,序时平均数不能算作平均数
9. 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共同点是()。
A.两者均是反映同一总体的一般水平B.都是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
C.两者均可消除现象波动的影响D.都反映同质总体在不同时间的一般水平
10. 时期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
A.加数算术平均法B.简单算术平均法C.简单算术平均法D.加权算术平均数
11. 间隔相等连续时点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
A.简单算术平均法B.加数算术平均法C.简单序时平均法D.加权序时平均法
12. 由间断时点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其假定条件是研究现象在相邻两个时点之间的变动为()。
A.连续的B.间断的C.稳定的D.均匀的
13. 时间序列最基本速度指标是()。
A.发展速度B.平均发展速度C.增减速度D.平均增减速度
14. 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应采用()。
A.简单算术平均B.调和平均C.加权算术平均D.几何平均
15. 计算速度指标应采用()。
A.简单算术平均数B.几何平均数C.加权算术平均数D.调和平均数 16.反映现象逐期增减程度的指标是()。
A.逐期增减量B.环比增减速度C.平均增减量D.平均增减速度
17.已知某地区2000年的粮食产量比1990年增长了1倍,比1995年增长了0.5倍,那么1995年粮食产量比1990年增长了()。
A.0.33倍B.0.50倍C.0.75倍D.2倍
18某企业1991年9月—12月月末的职工人数资料如下:9月30日1400人,10月31日1510人,11月30日1460人,12月31日1420人,该企业第四季度的平均人数为()。
A.1448人B.1460人C.1463人D.1500人 19.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的关系是()。
A.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B.定基增长速度等于各环比增长速度之和
C.各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加1D.各环比增长速度减1后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减1 20.某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2000年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8%,2001年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12%,则2001年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
A.12%÷18%B.108×112%C.112÷108%-1D.108%÷112%
21.1949年末我国人口为54167万人,1989年末为111191万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A.1.81%B.1.86%C.1.77%D.1.89%
22.按水平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推算,可以使()。
A.推算的各期水平之和等于各期实际水平之和B.推算的期末水平等于实际期末水平
C.推算的各期定基发展速度等于实际的各期定基发展速度D.推算的各期增长量等于实际的逐期增长量
23.已知时间序列有30年的数据,采用移动平均法测定原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若采 用5年移动平均,修匀后的时间序列有()的数据?
A.30年B.28年C.25年D.26年
24.设对不同年份的产品成本配合的直线方程Y=75-1.85X,b=-1.85表示()。
A.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增加1.85个单位 B.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成本的增加总额为1.85个单位 C.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85个单位 D.产品成本每变动X个单位,平均需要1.85年时间
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统计学复习资料(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