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与认识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对于学校而言,\纲要\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道德责任心。其中,道德责任心的培养尤为重要。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人的一生是与人的责任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幼儿时期起,在家里按父母要求去做,进幼儿园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小学生上学学习,回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就是培养一个人责任心的开始。它的训练起点,首先是在人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承担起了一种社会责任。学习是社会、国家与民族赋予他的一种历史责任,而承担起这一责任,就要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做起。从小培养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终,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对人对己负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心的范围日益扩大,责任心的含义也就更加深刻。 责任不论大小,都属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范围。责任无论对人或对社会都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尽责的人,不能兑现自己承诺的人,就谈不上对别人的守信诚实和在过错面前勇于承担责任;更谈不上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未来负责。而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开创者、建设者。 然而,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中的责任意识普遍比较薄弱的现象,不容忽视: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甚至在青少年中,像徐立弑母、刘海洋烫伤黑熊、网吧纵火等恶性犯罪事件也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首先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的教育受\左\的思想影响,没能遵循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的教育目标,而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责任心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
其次,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
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
另外,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诸如党内的腐败现象、受经济利益驱动,社会上一些人损人利己的行为、言行不一等现象的存在,学生耳闻目睹,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给其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这也是影响青少年责任心形成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在学校教育中,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今天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而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我们感到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应是小学德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并具有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教育层次;明确的行为目标、具体细致的训练方法,且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才能真正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但我们也看到,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总会有反复,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责任心的支撑。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一个人具有对己对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才可能稳定持久,进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们认为,对小学生深入进行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本课题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责任心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3.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负责任的行为等因素构成,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会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原则
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倘若缺失了这些因素,人的其他部分的成长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由此可见,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与责任心培养的统摄性。而这种具有统摄性状态的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时空而开展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认识有时还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专门的时间,习惯与责任的教育才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学校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育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我们所说的习惯的养成教育、责任心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处不在,浸入到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真正的有效的德育,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3、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课题着重从以下几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培养小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途径及方法。 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社会和自然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一个人的责任心表现与他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小学生的责任心根据其年龄特点,可以从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自然这几个维度,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责任心及其八项重点内容:
⑴ 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⑵ 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 ⑶ 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
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 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
⑷ 自然责任心: 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 我们认为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从这八项重点内容入手,按照低、中、高年级段的不同层次,进行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侧重地重点突破,是比较可行的。
以上\小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是我们日前根据对学校40位教师和一至六年级118位学生家长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调查结果总结、整理出来的。我们又将以上四方面责任心,八项重点内容,细化为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具体研究内容见\研究内容指标体系\。 2.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方法和途径。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本研究按低、中、高年级段,在我校一、三、五年级各选择一个班作为重点实验班,进行重点研究;全校教师根据本学科、本班实际,自选子课题进行研究,做到点面结合。 本课题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学校中心课题组结合我 校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实际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培养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主要通过以下行动达到教育目的:
A 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责任心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背诵古诗文,初步理解含义;中高年级会讲解,悟出做人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学生从小在朗朗的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体会自己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B 榜样激励: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了 解、学习英雄模范、成功人士特别是身边的榜样--优秀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的高度责任感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找出他们的良好习惯,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确定努力方向(重点放在身边榜样的树立上,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教师与家长也要注意时刻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C 情境体验:在思品课、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 培育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的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D 行为训练: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 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行为训练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训练内容滚动进行。在训练中,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值周生、小监督员制度)、自我评估(学校、家庭评比表)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评估时间:每天自评,每周互评,
每月班主任小结,期末总结表彰,达到及时反思、不断强化的目的,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责任心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责任心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责任心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 经验总结法: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摸索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2年4月-12月 1.成立学校中心研究组。 2.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3.制定研究方案。 4.教师申报子课题。
5.进行\小学生责任心现状\的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03年1月-2004年1月
1.深入落实研究方案,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2.充分利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办好家长学校,进行家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的指导,并进行经验交流。
3.每学期召开阶段成果汇报、经验交流会。 第三阶段 2004年1月-2005年1月
抓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调整充实研究计划。 实践、总结--由经验上升为理论,推而广之。
结题,撰写出研究报告;编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校本教材。
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 2.经验汇编 3.论文集
4.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校本教材(初定)
五.主要参考资料
1.王建新 《道德责任心浅论》山西大学学报1999.4
2.张兴国《对小学生进行责任感启蒙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教育探索
3.孟维杰 《浅谈现代教育中责任感及其培养》松辽学刊 2000.8 4.冯会发 《学生责任心及其培养之管见》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2001.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小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