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交互抑制属于( A)抑制。 A、突触前 B、突触后 C、回返性
19、牵张反射的特点是感受器和效应器( A)同一块肌肉中。 A、在 B、不在 C、不一定在
20、头后抑时,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的紧张性( A)。 A、加强 B、减弱 C、无变化
21、锥体系的机能主要是支配( B)肢体的随意运动。 A、同侧 B、对侧 C、两侧
22、中央前回主要为(BA )区。 A、感觉 B、运动 C、联络
23、体表感觉在中央后回的投射位置( B)倒置。 A、完全是 B、基本上是 C、不是
24、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支气管平滑肌(B )。 A、收缩 B、舒张 C、无变化
25、交感神经兴奋对糖元分解,肾上腺髓质分泌起(A )作用。 A、促进 B、抑制 C、调节 26、副交感神经兴奋时,(A )胰岛素分泌。 A、促进 B、抑制 C、调节
27、做空中转体动作时,都要先转( B)。 A、体 B、头 C、臂
28、下丘脑的后侧部是( A)中枢。
A、交感神经 B、副交感神经 C、植物性神经 29、非特异性传入系统有( B)作用。
A、引起特异感觉 B、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C、导致睡眠 30、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肠胃活动(B )。 A、加强 B、减弱 C、无变化
31、神经系统实现其调节机能的基本方式是(B )。
A、兴奋和抑制 B、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C、正反馈与负反馈
32、关于细胞间兴奋的化学传递特点的叙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B) A、主要通过化学递质 B、不需Ca2+参与 C、单向传递
33、关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叙述,哪 一项是错误的?( C)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Ca2+由膜外进入 B、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C、突触后膜对Na+、K+、Ca2+,特别对K+的通透性升高
3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于下列哪些离子的通透性 ?( A)
A、Na+、K+、Cl-,尤其是对Na+ B、Ca2+、K+、Cl-尤其是对Ca2+ C、Na+、K+、Cl-,尤其是对K+
35、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C)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Ca2+由膜外进入突触的膜内
B、突触小包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使其对K+、Cl-的通透性升高 C、突触后膜电位增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 36、交互抑制也称为( B)
A、回返性抑制 B、侧支性抑制 C、周围性抑制
37、交互抑制的形成是 由于(C )
A、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少 B、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38、脊髓闰绍细胞构成的抑制称为(A ) A、回返性抑制 B、侧支性抑制 C、交互抑制 39、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C)。
A、弥散地向大脑皮质区域投射狭窄区域投射 B、引起特定的感觉
C、受到破坏时,将进入持久的昏睡状态
40、对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A、投射至皮质特定的感觉区,有点对点的关系
B、引起特定感觉
C、切断特异传导通路的动物将出现昏睡
41、关于皮肤体表感觉区的下列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C )
A、中央后回是全身体表感觉的重要投射区,第一体感觉区的传入投射具有交叉的关系 B、体表区的空间投射分布是倒置的,而头面部代表区的配布是正立的 C、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体表面积是成正比例的关系 42、基本生命中枢位于( B)。 A、脊髓 B、延髓 C、中脑
43、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其主要原因是(B ) A、失去了高位神经元对脊髓的影响 B、失去了运动神经的营养作用 C、肌肉供血因瘫痪而减少
44、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C)
A、感受器的敏感性 B、传入与传出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C、中枢突触的多少
45、在下列现象中,哪个存在着正反馈?( C) A、减压反射 B、肺牵张反射 C、排尿反射 46、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是( A) A、肌紧张反射 B、腱反射 C、屈肌反射 47、肌牵张反射使( A)
A、受牵拉的肌肉发生收缩 B、其它关节的肌肉也同时发生收缩 C、伸肌和屈肌都收缩
48、当α运动神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
A、梭外肌收缩 B、梭内肌收缩 C、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 49、当γ运动神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B)
A、梭外肌收缩 B、梭内肌收缩 C、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 50、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多时( B) A、对同一肌肉的γ运动神经元起
B、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C、对其它关节的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51、下列关于牵张反射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C)
A、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的收缩 B、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
C、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牵张反射即永远消失
52、类小脑受损后可出现一些症状,下列哪一项是不会见到的?( B) A、肌张力减弱,出现平衡失调
B、安静时出现震颤,做精细动作时震颤消失 C、出现的症状可由大脑皮质代偿缓解
53、支配远端肢体运动的大脑皮质代表区在( A)
A、中央前回4区 B、中央后回6区 C、中央后回3—1—2区
54、下列哪种神经元联系方式是产生反馈性调节作用的结构基础?( B) A、单线式联系 B、环状联系 C、链锁状联系 55、运动单位是指( B)
A、一个运动神经元 B、一个神经元及其末梢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 C、一组可产生某一动作的肌群
56、根据神经元在反射弧中的地位,可分类为( B) A、中枢神经元,外周神经元
B、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5C、胆碱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57、副交感神经对代谢的影响是(B )
A、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 B、促进胰岛素分泌 C、促进糖元分解
58、左侧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受损,引起躯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是( C) A、全身 B、左半身 C、右半身 5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C)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局部电位 60、运动区主要位于( A)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枕叶 三、概念题:
1、反射 2、反射时 3、交互抑制 4、同时诱导 5、相继诱导 6、肌紧张 7、牵张反射 8、姿势反射
9、状态反射10、翻正反射11、特异性投射系统 1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13、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14、突触 15、中枢延搁 16、兴奋的总和 17、锥体系 18、锥体外系 19、兴奋的后作用
四、简答题:
1、突触在传递兴奋时有哪些特点?突触在传递兴奋时有单向传导、兴奋的总和及突触延搁等的特点。
2、什么是突触前抑制?由于某种生理机制减少了突触的递质释放,使得神经冲动传至突触时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而呈现抑制性效应。此时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并无变化,因为出现抑制效应的原因是突触前轴突末梢的变化,故称为突触前抑制。它是通过轴突一轴突突触的活动发生的
3、什么是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神经元引起的一种抑制。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出抑制性递质,经突触间隙而使所有与它形成突触联系的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呈现抑制,由于这种抑制是突触后膜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造成的,所以称为突触后抑制。一个兴奋性神经元必须首先兴奋一个抑制性神经元,再转而
抑制其它神经元
4、兴奋通过反射中枢有哪些规律?兴奋通过反射中枢有如下一些特点或规律(要点):(1)兴奋单向传导;(2)中枢延搁;(3)兴奋的总和;(4)兴奋的后作用;(5)兴奋的节律转化;(6)兴奋的扩散
5、反射时的长短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反射的长短取决在于(1)兴奋在中枢内通过突触的次数;(2)刺激的强度;(3)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水平的高低;(4)这种反射是在机体经常出现
6、植物性神系统的机能特点是什么?植物性神经中枢与纤维的机能特点是:(1)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需要较长的时间,灵活性低;(2)兴奋传导速度较慢,植物性神经传导速度为每秒1—3米;(3)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向另一个神经元,以及从神经末梢向其所支配的器官,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
五、问答题:
1、脊髓的机能是什么?脊髓有传导机能和实现低级反射活动的机能。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级部位,身体大部分的传出和传入神经纤维都出入脊髓,所以脊髓有传导机能。脊髓的灰质中有一些反射活动的低级神经中枢能实现紧张反射和完成排便、排尿、血管舒张、出汗和竖毛等活动,所以脊髓还有实现低级反射活动的机能 2、小脑对人体运动有哪些调节作用?小
脑对人体运动的调节表现为三个方面(要点):(1)维持身体平衡;(2)调节肌紧张;(3)协调随意运动
3、间脑有哪些机能?间脑是由丘脑和丘脑下部组成的。丘脑的机能:它是绝大多数感觉性神经冲动传向大脑皮层的中继站,并能实现机体的本能活动。丘脑下部机能:它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较高级中枢,若刺激丘脑下部的后侧核和外侧核,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反应,如瞳孔放大,竖毛反射,血压升高,脉膊加快等。它还参与糖、脂肪代谢、水盐代谢和体温调节
4、状态反射在人体运动中起什么作用?状态反射是当头部位置改变时引起四肢肌肉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姿势反射。一方面它使身体重心不致逸出支撑面,便于维持平衡以保证正常姿势;另一方面便于人体向着转动的方向进行移动。
5、翻正反射在人体运动中起什么作用?翻正反射是因反常体位使头部处于不正常姿势,刺激了迷路感受器,引起颈部扭转(头翻正),进一步引起身体前部翻正继,而使后部身体翻正(身体翻正)。运动中有很多动作是在翻正反射的基础的。如转体、旋(空中转体),都是转头,后转体;篮球转身过人,先转头以带动身体就比整个身体一起转动更加迅速和协调。因此,掌握翻正反射的规律对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是有促进作用的 6、大脑皮层是怎样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的?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调节人体的随意运动的。锥体系支配对侧肢体的随意运动,特别是远端关节、肌肉的精细运动。锥体外系调节肌紧张以维持正常姿势、身体平衡以及肌群的协同合作;另一方面,锥体外系通过几条环路向大脑皮层起反馈作用,对运动的协调、准确发挥一定的作用。由于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协同作用,使人体得以先进复杂、精确的随意运动
第十二章 高级神经活动
一、是非判断题:
1、非条件反射是种族的、先天遗传的,有固定的反射途径。( +)
2、条件反射是个体的、后天获得的,为暂时神经联系。它是与非条件与反射毫无关系的另一类反射。( -)
3、刺激强度过大会引起超限抑制,长时间的弱刺激就能引不起超限抑制。(+ ) 4、运动员纠正错误动作,其本质是建立延缓抑制。( -) 5、神经类型是先天决定的,因而不受出生后环境的影响。( -) 二、选择填空题:
1、条件反射的形成( A)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 A、必须 B、不一定 C、不是
2、消退抑制的产生是由于条件刺激失去了(A )信号的意义。 A、阳性 B、阴性 C、无关
3、运动员纠正错误作与( A)抑制有关。
A、消退 B、延缓 C、条件、4、外抑制和超限抑制属于( B)抑制。 A、条件性 B、非条件性 C、消退性
5、开始建立动力定型时比较困难,动力定型建成之后是(B)改变的。 A、容易 B、可以 C、不可以
6、驯兽时,语言起的是( A)信号的作用。 A、第一 B、第二 C、间接 7、外抑制是( B)诱导现象。 A、同时正 B、同时负 C、相继负 三、概念题:
1、非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 3、外抑制 4、超限抑制 5、消退抑制 6、分化抑制
7、延缓抑制 8、条件抑制 9、动力定型 10、第二信号 11、第一信号 四、简答题:
1、试述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异同点。二者都是反射活动,都有完整的反射弧。不同点是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是种旋共同的,不需特定的条件,是由皮层下部位固有的神经通路实现的。条件反射则是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需要一定的条件,通过大脑皮层中枢间皮层与皮层下中枢间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来实现的。
2、建立条件反射有哪些条件?答:建立条件反射必须以它的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适宜;无关刺激要在非条件刺激前出现,尽可能要结合一段时间;排除干扰因素;刺激的性质和强度都能影响建立条件反射 五、问答题:
1、消退抑制在运动训练中有什么作用?条件反射建成以后,如果只反复给条件刺激而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反射活动就会减弱甚至消失。这是由于条件刺激失去了阳性信号的意义,变成了一种阴性信号。消退抑制的产生能使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发生精确的适应。影响消退抑制发展速度的因素为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消退的次数以及间隔的时间。运动员去掉错误动作,本质上就是消退抑制。对错误动作不要等到已十分巩固再去纠正,否则,就比较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