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向断层组。
2、武所屯逆断层
构成井田的东边界,走向NNE,倾向SEE,倾角40~50°,落差0~20m。井田位于该断层的下降盘。断层向北尖灭于18~17-1勘探线之间,向南切错张坡断层以后伸入煤系基底奥灰内,断层走向长约1800m。19勘探线上96号孔穿过断层面,断点深度129.24m,孔内区域性标志层三灰出现重复,地层断距约为10m;武所屯井田内19-11孔与赵坡井田内92号孔对孔控制,两孔相距270m。武所屯生建煤矿的实际生产巷道已到达原断层推断位置,但没有发现断层存在及地质异常变化,断层的控制程度较差,可定为初步查明。归属滕北煤田近SN向断层组。
3、17-1正断层
位于井田的东北角上,走向NNE、倾向NWW、倾角 60~65°、落差0~10m,走向长约900m。17-1号孔穿过其断层面,断点深度235.50~241.54m,煤14被断缺。断层的控制程度较差,可定为初步查明。归属滕北煤田NEE向断层组。
4、赵坡背斜
位于井田西部,轴向近SN,倾伏方向N,倾伏角5~6°,背斜的抑起端被张坡断层截割。已被25-1、25-17、25-3、107、25、赵检1、27-2、109、17、27-7号钻孔及12下、煤14、煤16采动区生产巷道严密控制。
5、黄坡向斜
位于井田中部,轴向近SN,倾伏方向N,倾伏角3~4°,背斜的抑起端被张坡断层截割。已被赵检1、23-13、检3、91、23-8、22-1、22-2、21-14、33、22号钻孔及东翼皮带石门、东翼轨道石门等巷道严密控制。
6、武所屯背斜
位于井田东部,轴向近NW~SE,倾伏方向NW,倾伏角3~4°背斜的抑起端被武所屯逆断层切割。浅部延伸进入武所屯生建煤矿部分,已被其动用区生产巷道所严密控制揭露;井田内已被96、19--4、21-14、92号等孔初步控制。
表2-1 赵坡煤矿主要断层及褶曲控制程度一览表 断层或褶曲 产 状(度) 名 称 走向 倾向 倾角 张坡正断层 武所屯逆断层 17-1正断层 赵坡背斜
落 差 (m) 钻孔或巷道揭露控制 基 本 情 况 控制 程度 基本 查明 NEE NEE NEE SN 105、106、27-1、27-2孔穿越断层面,B13NNW 70 200~310 与23-8、107与32、B12与25-1对孔控制,22至23-1线间水文电法剖面控制 96号孔穿越断层面,19-11与92孔对孔控SEE 40~50 0~20 制 NWW 60~65 N 5~6 0~10 初步 查明 初步 17-1号孔穿过断层面 查明 25-1、25-17、25-3、107、25、赵检1、22-2、查 16
黄坡向斜 武所屯背斜 SN N 3~4 3~4 NW~SE NW 21-14、33、22号钻孔 煤12下、煤14、煤16、巷道严密控制 赵检1、23-13、检3、91、23-8、22-1、22-2、21-14、33、22号钻孔,东翼皮带石门、轨道石门严密控制 井田内96、19-4、21-14、92号孔初步控制;浅部被武所屯生建煤矿生产巷道揭露 明 基本 查明 初步 查明 三、岩浆岩
本井田范围内未见岩浆侵入活动。 四、岩溶陷落柱
本井田范围内尚未见岩溶陷落柱,但东邻武所屯生建煤矿已揭露陷落柱9个,西邻留庄煤矿已揭露陷落柱7个,生产中应当加强对岩溶陷落柱的探测工作。
17
图2-3 赵坡煤矿构造纲要图(以煤12下为例)
第二节 含煤地层及标志层
一、含煤地层
太原组是本井田内被保留下来的含煤层组,厚度163.73~179.56m,平均169.44m。自建井、投产以来,本矿一直开采太原组煤12下、煤14及煤16。
一、沉积特征 1、主要岩性
太原组主要由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石灰岩和煤层组成,在垂向上具有较好的四段性。组内各层砂岩的主要区别是颗粒的大小差异,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成份成熟度都较低,以长石砂岩为主,石英和硅质岩岩屑的含量一般在60~70%,长石和侵入体岩屑 的含量一般为20~30%,云母及其他岩屑在5%左右。粉砂岩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粉砂岩和长石石英粉砂岩,成份成熟度一般较高。组内发育碳酸盐岩达12层,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主要岩石类型为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及泥晶生物碎屑灰岩。
2、沉积构造
太原组主要的层理类型有水平层理、砂泥岩互层层理、单向交错层理、双向交错层理、脉状波状复合层理及透镜状层理。可见生物潜穴、生物扰动构造。
3、生物群
太原组含灰岩多达12层,含有比较丰富的蜓类化石(可见7属15种)及腕足、珊瑚、牙形刺(可见1属3种)、海百合茎等生物化石,在煤层底板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尤其是在粉砂岩和中细粒度砂岩中含较丰富的植物化石碎片。
二、成煤环境
晚石炭世,泥炭沼泽往往是在潮坪环境或障壁~泻湖环境基础上发育而成的。由于晚石炭世陆表海海平面的高频率变化和海侵的突发性,使得晚石炭世形成了多层海侵层(海相石灰岩)直接覆盖在多层薄煤层之上。在海平面相对下降期间潮坪带逐渐沼泽化或泻湖逐渐淤浅潮坪沼泽化,从而使沼泽发育,植物茁出,形成泥炭沼泽环境,泥炭的不断堆积,最终形成煤层。但潮坪沼泽往往由于下一次海侵开始而使聚煤盆地处于较深水环境,导致沼泽发育停止。海侵表现出“突发性”的特点,早期发育的泥炭沼泽被突
18
发性侵入的海水淹没,已堆积泥炭被保存下来,致使海相碳酸盐沉积覆于泥炭层之上,如八灰与煤14、九灰与煤15上、十下灰与煤16、十一灰与煤17。
三、主要标志层
井田内含煤地层中可作为有对比意义的标志层较多,其中石灰岩层、煤层及石灰岩与煤层的特殊组合关系最有对比意义。
1、石灰岩
井田内太原组三灰、五灰、八灰、九灰及十下灰,全区稳定分布,具有较大的对比意义。
2、煤层
煤层既是开采目的层,又可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层。如煤层厚度、结构、顶底板岩性特征、煤层所含结核及夹矸等,都有区别于其他煤层的不同点,是地层对比的良好标志。
3、石灰岩与煤层的组合关系
石灰岩与煤层的特殊组合关系可作为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井田内八灰与煤14、九灰与煤15上、十下灰与煤16、十一灰与煤17等为石灰岩与煤层直接接触,石灰岩构成煤层的直接顶板,这种特殊的煤岩层组合关系可以成为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井田内可采煤层、标志层厚度及底面间距详见图2-4。
三灰 22.81 23.43 56.18 58.65 59.34 71.43 72.01 105.6 106.7 113.1 113.9 五灰 0.62 33.37 35.84 36.53 48.62 49.20 82.76 83.93 90.32 91.07 煤9 32.75 35.22 35.91 48.00 48.58 82.14 83.31 89.70 90.45 煤12下 2.47 3.16 15.25 15.83 49.39 50.56 56.95 57.70 八灰 0.69 12.78 13.36 46.92 48.09 54.48 55.23 煤14 12.09 12.67 46.23 47.40 53.79 54.54 九灰 0.58 34.14 35.31 41.70 42.45 煤15上 33.56 34.73 41.12 41.87 十下灰 1.17 7.56 8.31 煤16 6.39 7.14 十一灰 0.75 24.91 42.62 煤17 24.16 41.87 十二灰 17.71 十四灰
138.0 155.8 115.2 132.9 114.6 132.3 81.86 99.57 79.39 97.10 78.70 96.41 66.61 84.32 66.03 83.74 32.47 50.18 31.30 49.01 19
173.0 150.2 149.6 116.9 114.4 113.7 101.6 101.0 67.47 66.30 59.91 59.16 35.00 17.29 奥灰
第三节 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
一、煤层
本井田的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平均厚度169.44m,共含煤18层,由上而下依次为煤4、煤5、煤6 、煤7 、煤8、煤9、煤10、煤11、煤12上、煤12下、煤14、煤15上、煤15下、煤16、煤17、煤8上、煤18下。其中可采或局部可采者6层,即煤9,煤12下、煤14 、煤15 上、煤16 、煤17、,平均总厚度5.11m,可采煤层含煤系数3.02%。其它煤层均不可采或偶达可采。各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的厚度、层间距及煤层结构等情况详见表2-2,煤层稳定性平价参数详见表2-3。
1、煤9
煤9 位于太原组中上部五灰之下,煤层厚度0.34(22-1、23-3号孔)~1.45m(17号孔),平均厚度0.62m。下距煤12下28.64(25-3号孔)~37m(33号孔),平均间距32.75m;上距三灰20.60(21-14号孔)~25.91m(25-1号孔),平均间距23.43m。井田内除40号孔未达,105、27-1号孔断缺外,其余各钻孔均见煤层。可采性指数km=0.29,煤层变异系数r=35.30%,根据《矿井地质规程》第7条款,本煤层为极不稳定型局部可采薄煤层。可采区呈岛屿状分布于井田西部边界处和进田中部赵检1~91号孔一线。煤层结构简单,仅在22-1号孔内见厚度0.07m的泥岩夹石一层。老顶为五灰,仅在检2号孔内有一层厚度0.15m的泥岩伪顶,五灰厚度1.10(25-3号孔)~2.80m(23-8、检2号孔),平均厚度2.18m。底板一般为泥 岩、沙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
2、煤12下
煤12下位于太原组中上部八灰之上,井田内除40、93、96号孔未达,105号孔断缺外,其余各钻孔均见煤层。《山东省枣庄市滕县煤田(北部)赵坡井田地质补充资料》综合确定27-7号孔12下煤层厚度为0.47m、见煤点综合质量为甲等,回采工作面实际已推至距离该孔20m左右,工作面采高仍保持在1.32m左右。由此可见,本钻孔的煤厚参数不可靠,不能参与有关统计计算工作。据本报告统计:煤层厚度0.75(92号孔)~2.08m(17-1号孔),平均厚度1.30m。上与煤9 间距28.64(25-3号孔)~37.00m(33号孔),平均32.75m;下与煤14间隔一层平均厚度在2.47m左右的八灰。可采性指数km=0.96,煤厚变异系数r=21.71%,根据《矿井地质规程》第7 条款,本煤层为稳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赵坡煤矿核实文字(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