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设施和环境条件
计量技术机构用于检定、校准和检测的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能源、照明和环境条件,应符 合所开展项目的技术规范或规程所规定的要求,并应有助于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的正确实施。 计量技术机构应确保其环境条件不会影响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对所要求的测量质 量产生不良影响。在机构固定设施以外的场所进行抽样、检定、校准和检测时,应予以特别注意。 对影响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技术要求应制定成文件。如果相关的规范、方 法和程序有要求,或者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机构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对诸如生物 消毒、灰尘、电磁干扰、辐射、湿度、供电、温度、声级和振动等应予以重视,使其适应于相关 的技术活动。当环境条件危及到检定、校准和检测的结果时,应停止工作。计量技术机构应将不 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应采取措施以防止交叉污染,例如采取屏蔽、隔热、隔音、 超净等措施。对影响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的区域的进入和使用,应加以控制。机构应根据其特 定情况确定控制的范围。应制定程序并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实验室的良好内务,并符合有关人 身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3)测量设备
计量技术机构必须配备为正确进行检定、校准和检测(包括抽样、物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 所要求的所有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应列出所建立的计量基(标)准名称及用于检定、校准、检
测的仪器设备一览表,并注明设备名称、型号、测量范围(或量程)、测量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 /最大允许误差)、量值传递或溯源关系等。当机构需要使用本机构控制之外的设备(例如借用的 设备)时,应确保同样满足要求。用于检定、校准和检测的设备(包括软件)应达到要求的准确度, 并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用于开展检定、校准的计量基、标准必须按规定经考核合格,并取得相 应的有效证书和溯源证明;开展检测的测量仪器(计量器具)应持有有效期内的计量检定证书或校 准证书。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和(或)校准。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 的最新版说明书(包括设备的制造商提供的有关手册),应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对测量设备的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用于检定、校准或检测并对结果有影响的每一设备(包括软件),如可能均应加以唯一性标 识。
②用于检定、校准的每项计量标准应当按照 JJF1033《计量标准考核规范》的要求建立文件 集。应保存对检定、校准或检测具有重要影响的每一台设备(或每套装置)及其软件的记录(通常称 为仪器档案)。
③机构应具有安全处置、运输、贮存、使用和有计划维护测量设备的程序,以确保其功能正
常并防止污染或性能退化。
④设备出现过载或处置不当、给出可疑结果或已显示缺陷、超出规定限度等情况,均应停止 使用。这些设备应撤离使用位置或加贴标签、标记以清晰表明该设备已停止使用,以防误用,直 至修复,并通过检定或校准表明能正常工作为止。机构应检查这些缺陷或偏离规定极限对先前的检定、 准和(或)检测的影响。 ⑤受机构控制的需检定或校准的所有测量设备,应使用标签、编码或其他标识表明其检定或
校准状态,包括上次检定或校准的日期和再检定、校准或失效的日期。
⑥无论什么原因,若设备脱离了机构的直接控制,机构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
功能和检定或校准状态进行核查并能显示满意结果。
⑦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维持设备检定或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⑧当检定或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机构应有程序确保其所有备份(例如计算机软件中的 备份)得到正确更新。
⑨用于检定、校准和检测的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应得到保护,以防止发生致使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失效的调整。
16.计量技术机构应如何保证所有计量标准和测量设备的溯源性? 答案:测量的溯源性是由能出示其资格、测量能力和溯源性证明的计量技术机构的检定或校 准服务来保证的。由这些机构出具的检定/校准证书应表明通过一个不间断的校准链与国家基准
相联系。检定证书和校准证书应包含包括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或是否符合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 中规定要求的结论。为此,在计量技术机构中用于检定、校准和检测的所有设备,包括对检定、校准、检测和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辅助测量设备(例如用于测量环境条件的设 备),均应具有有效期内的检定或校准证书,以证明其溯源性。机构应制定设备检定或校准的程序 和计划。计量技术机构应编制和执行测量设备的周期检定或校准计划,以确保由本机构进行的检 定、校准和检测可溯源到国家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当某些校准或检测目前尚不能严格溯源 到国家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时,应通过建立对相应计量标准的溯源来提供测量的可信度,例
如:①使用有资格的供应者提供的有证标准物质来给出材料可靠的物理或化学特性;
②使用规定的方法和(或)被有关各方接受并且描述清晰的协议标准。 可能时,参加适当的实验室间比对计划。
17.计量技术机构应具有计量标准量值传递和溯源框图、周期检定的程序和计划。计量标准应 由有资格的计量技术机构检定或校准。机构所持有的计量标准器具应仅用于检定或校准,不能用 于其他目的,除非能表明其作为计量标准的性能不会失效。计量标准在任何调整之前或之后均应 检定或校准。可能时,标准物质应溯源到国际单位制单位,或有证标准物质。只要技术和经济条 件允许,应对内部标准物质进行核查。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和日程对计量基(标)准、传递标准或工 作标准以及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以保持其检定或校准状态的可信度。17.检定、校准和检测工 作的实施包括哪些基本的过程?
答案: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的实施包括以下11个基本过程: (1)检定、校准和检测实施的策划;
(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具体包括两个过程,一是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过程,二是服务顾 客过程;
(3)检定、校准和检测方法,具体包括:基本要求、方法的选择、机构制定的方法、非标准方 法方法的确认、校准测量能力、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数据控制等过程;
(4)服务和供应品采购过程; (5)校准和检测工作的分包过程;
(6)量值溯源过程; (7)抽样过程;
(8)检定、校准、检测物品的处置过程;
(9)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的保证,具体包括检定、校准和检测过程的控制和检定、校准和检
测结果的控制两个过程;
(10)原始记录和数据处理过程; (11)结果报告过程。
18.计量技术机构应如何保证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的质量? 答案:计量技术机构为保证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的质量,必须对检定、校准和检测实施过 程和实施结果两个方面进行有效地控制,对控制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
(1)影响检定、校准和检测过程质量的因素的控制对检定、校准和检测过程质量的控制,就是 对检定、校准和检测过程中所涉及的测量设备、测量方法、环境条件和人员操作技能等可能影响 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分别实施有效的控制。检定、校准和检测人员应经过培训考核获得相应的资格 证书;测量标准或测量设备经检定或校准证明满足使用要求并具有溯源性;检定必须以检定规程
为依据,校准应执行有关规范和要求,必要时应编制操作规程。检测应执行国家或行业的技术规 范或标准、型式评价大纲或有关的技术标准;环境条件控制到符合规程、规范或标准规定的要求。
此外,应有检定、校准和检测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或突然的外界干扰时的处理办法(如设备故障、仪器损坏、人身安全事故等情况的处理程序)。
(2)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控制计量技术机构应有质量控制程序以监控检定、校准和检测结 果的有效性。所得数据的记录方式应便于可发现其发展趋势,如可行,应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 行审查。这种监控应有计划并加以评审,监控方法有(但不限于)下列几种:
①定期使用一级或二级有证标准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 ②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③利用相同或不相同方法进行重复检定、校准或检测; ④对保留的物品进行再检定、校准或检测; ⑤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间的相关性。
选用的方法应当与所进行工作的类型和工作量相适应。 (3)质量控制数据分析
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超出预定的判据时,应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19.对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报告有哪些基本的要求?
答案:计量检定证书、校准证书和检测报告是计量技术机构向顾客提供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最 终产品,是机构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质量的具体体现。证书和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 顾客的切身利益,也关系计量技术机构自身的形象和信誉。鉴于证书和报告的重要作用,计量技 术机构对证书和报告的管理应符合以下八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要求
计量技术机构应准确、清晰、明确和客观地报告每一项检定、校准和检
测的结果,并符合检
定规程、校准规范、型式评价大纲和检测规则中规定的要求。结果通常是以检定证书(或检定结果
通知书)、校准证书或检测报告的形式出具,并应包括顾客要求的、说明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所 必需的和所用方法要求的全部信息。只有在与顾客签订书面协议的情况下,可用简化的方式报告 结果。(2)检定证书
机构进行检定工作,必须按《计量检定印、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 出具检定证书或加盖检定合格印。当被检定的仪器已被调整或修理时,如果可获得,应保留调整 或修理前后的检定记录,并报告调整或修理前后的检定结果。
(3)校准证书
计量技术机构进行校准工作,应出具校准证书,并应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的规定。校准证书 应仅与量和功能性检测的结果有关,校准证书中给出校准值或修正值时,应同时给出它们的不确
定度。校准证书中,如欲作出符合某规范的说明时,应指明符合或不符合该规范的那些条款。如 符合某规范的声明中略去了测量结果和相关的不确定度时,机构应记录并保持这些结果,以备日 后查阅。作出符合性声明时,应考虑测量不确定度。当被校准的仪器已被调整或修理时,如果可 获得,应报告调整或修理前后的校准结果。校准证书一般不应包含对校准时间间隔的建议,除非 顾客有要求并已与顾客达成协议。如果国家计量校准规范中提出了校准时间间隔的建议,则在校 准证书中给出校准间隔。
(4)检测报告
机构进行商品量检验、计量器具型式评价等计量检测工作,必须按计量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
出具相应检测报告。 (5)意见和解释
当证书中包含意见和解释时,意见和解释应被清晰标注。检测报告中包含的意见和解释可以
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①关于结果符合或不符合要求的说明; ②合同的履行情况;
③如何使用结果的建议; ④用于改进的指导意见。 (6)证书和报告的格式
证书和报告的格式应设计成适用于所进行的各种检定、校准或检测类型,并尽量减小产生误 解或误用的可能性。检定证书的格式应按《计量检定印、证管理办法》和计量检定规程的要求设 计校准证书和检测报告的格式应按照有关的规定执行。
(7)证书和报告的修改
检定证书、校准证书和检测报告在发布后要作内容的修改时,只能以追加文件或资料调换的 形式进行,并应包括“对序号为×××(或其他标识)的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检测报告)的补充 文件的声明,或其他等效的文字形式。如必须出具一份完整的、新的检定证书、校准证书或检测 报告时,应对新的证书重新给予编号,并声明本证书或报告代替“检定证书×××号”或“校准
证书×××号”,或“检测报告×××号”,原证书/报告作废。 (8)证书和报告的管理
应对计量检定证书、校准证书和检测报告的管理和保存制定管理程序。证书专用印章应有专
人保管。
20.计量技术机构为何要实施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如何实施持续改进?
答案:(1)\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原则的核心。由于计量技术机构是以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的 要求为主要关注焦点,而顾客和法律法规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要提高顾客满意的程度,符 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就必须开展持续改进的活动。
(2)为持续改进管理体系,要求计量技术机构要不断寻求对管理体系过程进行改进的机会,以 实现管理体系所设定目标(质量方针、总体目标)。改进措施可以是日常渐进的改进活动,也可以 是重大的战略性改进活动,机构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尤其应关注日常渐进的改进活动。
(3)为了促进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持续改进,计量技术机构应实施以下活动: ①通过质量方针和总体目标的建立,营造一个激励改进的氛围并开展相关活动;
②利用内部审核的结果来不断发现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
③通过分析找出顾客的不满意,检定、校准和检测未满足要求、过程不稳定等诸多不符合项;
④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避免不合格的发生或再发生; ⑤通过在管理评审活动中对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充分评价,持续改进管理 体系。
21.为何要实施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有何区别? 答案:(1)纠正措施纠正措施是指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 施。计量技术机构为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改进管理体系,对体系运作中发现的不合格现象,必须 找出产生不合格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予以消除,从而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使体系运作日趋完 善。
(2)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指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采
取预防措施是为了防止不合格的发生,也是对计量技术机构的检定、校准和检测技术以及管理体
系实施改进的极好机会。为此,计量技术机构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
格的发生。预防措施应与潜在的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3)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的区别:
①采取措施的时机不同,纠正措施是对已发现问题或投诉的反应,即不合格已经发生时;预 防措施是事先主动识别改进机会的过程,即不合格还未发生时。
②措施的对象不同,纠正措施是消除产生不合格的原因,预防措施是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
③措施达到的效果不同,纠正措施是防止不合格的再次发生,预防措施是避免不合格的发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一级注册计量师考试思考题第二卷及答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