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学案(09版人民必修2) 情境导入 课标导航 《白银帝国》为台商郭台铭首度大幅投资的华语电影作品。影片中山西票号“天成元”堪称清代全国的“金融大鳄”,它掌控全国金融,兼营存放款,生意鼎盛时拥有中国各地以及俄国、蒙古、日本及南洋的二十三个分号,富可敌国。这部影片再现了晋商昔日的风采,也是古代中国商业高度发展的一个缩影。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课程标准 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概述古代中国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业都会的兴盛以及商人活动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商业发展的概貌。 2.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古代学习导航 中国商业发展在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中的作用和地位。 3.描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一些经典场景,感受商业的流动性与活跃性。
[P13] 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1.古代中国商业及商运的发展概况
(1)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先秦时期 ①西周时期,交易活动日益频繁,货币需求数量增加,可以看到流通骨贝和铜贝的情形。 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3)汉代:商运活跃,“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4)唐代 ①水路商运发达,出现以规模宏大著称,水手多达数百人的“俞大娘航船”。 ②陆路商运也十分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非常兴隆。 (5)宋元时期 ①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
②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6)明清时期:出现会馆和商帮,其中以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 2.中国古代商运的阻碍
(1)旅途盗劫普遍、猖獗,严重影响了古代商运的进一步发展。
- 1 -
(2)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等。
特别提醒 我国西周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即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
二、“市”的发展
1.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长安和“五都”都非常繁华,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北方以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南方的扬州也曾经“雄富冠天下”,杭州、湖州也成为物产繁富、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有晓市、夜市,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5.清代:苏州、盛泽镇非常繁华,还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和朱仙镇等。 [思维启迪] 对比唐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不同:唐代坊市分开,商业贸易受到官府的严格监管和控制,市场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受限制;宋代都城商业活动“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形成了街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原因: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思维导图]
- 2 -
[知识主线]
中国古代水、陆交通运输发达,以丝绸、瓷器为典型代表的“丝绸之路”“陶瓷之路”为主要的对外贸易渠道,存在“市”、“草市”、“夜市”等多种交易场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等地,大量出现经济职能显著的市镇及实力雄厚的商帮。继北宋出现“交子”之后,明代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P14]
古代中国城市商业的发展
史料一 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新唐书·百官志》
史料二 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
(北宋都城汴京)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时行纸画、花果铺席……
——《东京梦华录》
探究问题:
(1)史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对城市商业是如何管理的?
(2)史料二反映出北宋的商业管理发生哪些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商业管理的什么趋势?
提示:(1)禁止居民沿街开设店铺,城市内划定专门的交易场所“市”;“市”中有专门的政府官员进行管理;“市”的交易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2)变化:不禁夜市,打破了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打破了商业活动的空间限制。
趋势:商业管理日趋开放和自由。 古代中国商业的特点
1. 起源早,并不断发展。
2.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城市中有市、庙会等,乡村中有草市。 3. 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4. 商业城市发达。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明清时期更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5. 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商业、商人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史料一 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唐代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史料二 明清以来的扬州作为两淮食盐集散中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性城市。徽商、晋商云集世居,垄断盐
业暴利,在扬州过着闲适、奢侈的生活,时人对他们的奢侈消费方式有相当多的描述:“扬州盐务,竞相奢丽以婚嫁丧葬,堂室饮食舆马,动辄费数十万。”这种奢侈畸形的消费恰恰决定了扬州消费型商业城市的性质,为了满足盐商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需要,扬州城市规模、
- 3 -
人口、商业、文化、服务行业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探究问题:
(1)中唐之后,“天下之盛扬为一”的原因有哪些? (2)扬州城市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1)经济重心南移;安史之乱造成北方经济破坏;处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保护商贸。
(2)食盐集散地、巨商云集、消费型商业城市、服务业较发达。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并且有晓市、夜市。
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
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转移关系密切,明清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P14~15]
区分选择题求答项的限定词:说明与表明、体现与反映
[解题技法]
(1)说明与表明:历史选择题求答项多有“说明了什么”“表明了什么”。“说明”“表明”含义相似,总体看就是说从材料得出什么历史结论(多用“表明”),但是“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多用于问答题),同时“表明”有时还设问求答历史现象的本质等。
(2)体现与反映:“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但是“反映”在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运用时,有可能就是对材料的内容理解;“体现”在结论型选择题运用时,就是获取历史结论或是寻找支撑题干结论的史实。
[典题例证]
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出土了“中舨共侍约”(即商贩订立的契约),上面记载:“某年三月辛卯,合伙做商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在一起合伙共贩。约定一,每人出贩钱二百;约定二,加入贩会的钱要交齐备,不交齐备,就不能同他合伙同贩……”这张契约一定程度上说明 ( )
A.西汉商业贩运活动已经初具规模 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 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建立
D.商业资本具备改变社会主流思想的力量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时商业发展已可以结伙经商并签有契约,说明当时商贩活动活跃,且有一定规模。从选项的表述来看,B、C、D表述均不恰当。故应选A。
[答案] A [即学即用] (2014·山东东营一中检测)“(唐朝)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江、淮之间,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材料反映出的信息是( )
①扬州地处交通要道 ②扬州市场受官府控制 ③扬州是繁华的都市 ④扬州出产精美工艺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都会的崛起。由“(唐朝)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江、淮之间,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可知①③④是正确的。②错误,题干
- 4 -
材料没有反映市场受官府控制。排除带②的选项,本题选C。
[P15~16]
1. 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 ( )
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 ②商业交通比较发达 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④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小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故有“朝秦暮楚”的成语。这一成语若用于商业上可以从侧面反映①②③;④不符合史实,排除。
2.《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解析:选B。题干反映唐朝坊市门按时开闭,而宋代则“京都街鼓今尚废”,以至于“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说明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故B项正确;A、C、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
3.据下图判断 (①州桥夜市、②彩瓷作坊、③瓦子、④徽商会馆),其中设置错误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彩瓷技术是元代出现的制瓷技术,徽商这种地域商人群体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因此②④设置错误。
4.明代冯梦龙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讲述了湖广襄阳府枣阳商人蒋兴哥,从广东贩卖珍珠、玳瑁、苏木、沉香等到苏州枫桥,巧遇同乡米商陈大郎贩米到苏州。从故事中可以看出 ( )
A.湖广襄阳商品经济发达 B.“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D.湖广主产珍珠、苏木等
- 5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5高中历史 1.3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学案(09版人民必修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