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动中感,动中悟
作者:张世龙
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5年第01期
皮亚杰认为,智慧始于动作。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动中感知实物特征,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动手中启迪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其教师滔滔不绝地“空洞”讲授,不如让学生动手去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15减8时,先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8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8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
A.将1捆小棒全部打开为10根,与散开的5根结合起来是15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下2根;再把这2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7根。
B.从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去掉3根,最后就剩下7根。 C.先把8根看成10根,去掉10根,剩下5根然后再加2根就是7根。
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笔者把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十几减几最合适的算法。 二、在动眼中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看”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笔者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几何图形——长方体。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笔者将学生举出的物体贴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体拿出来,要他们从三个方面观察(面、棱、顶点)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最后由各小组报告观察结果。学生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从中发现相似物体的共同特征或细微区别,获得清晰的表象(概念),为学生有效获取新识打开广阔的空间。
三、在动口中展示解题思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动中感,动中悟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