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也明显提高。这说明血红素辅基对肽链折叠也有影响。 3.2.3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存在于脊椎动物红细胞中,是运输O2和CO2的工具。Hb是第一个得到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初步结果的蛋白质,还是第一个与生理功能相联系的蛋白质。从异常血红蛋白一级结构研究中提出了分子病的概念,从Hb与O2结合中发现了协同效应。从而成为迄今认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最好的范例。
3.2.3.1 血红蛋白分子结构
血红蛋白由四个亚基组成(α2β2),每个亚基含一条多肽链和1个血红素辅基。α亚基多肽有141个氨基酸残基,β亚基多肽链有146个氨基酸残基,二者有60个相同,约占42%,其中有23个残基与Mb相同。Hb的亚基与Mb的氨基酸序列虽有明显不同,但血红素结合部却非常保守,而且它们的二、三级结构也十分相似,仔细对比也有一些差异(表3-5)。
表3-5 血红蛋白α-和β-链与肌红蛋白二、三级结构的异同
肽链区段 A螺旋 AB非螺旋 B螺旋 BC螺旋 C螺旋 CD螺旋 D螺旋 E螺旋 EF螺旋 F螺旋 FG螺旋 G螺旋 GH螺旋 H螺旋 HC螺旋 残基总数
肌红蛋白(Mb) α-螺旋 非螺旋 α-螺旋 非螺旋 α-螺旋 无规卷曲 α-螺旋 α-螺旋 无规卷曲 α-螺旋 无规卷曲 α-螺旋 无规卷曲
α-链(α) =Mb A16-B1不同 =Mb =Mb 有310螺旋 都不同于Mb 不存在 无规卷曲 EF2~5不同于Mb =Mb =Mb
G1~3为310螺旋 ≈Mb
β-链(β) =Mb 少2个残基 =Mb =Mb 有310螺旋 CD5~7不同于Mb =Mb
E18~20为无规卷曲 (α=β) =Mb =Mb (α=β)
GH1~3不同于Mb (α=β) (α=β) 146
α-螺旋基(24个残基) 含20个残基 含5个残基 153
含3个残基 141
血红蛋白的四个亚基按四面体排布,亚基间凹凸互补,构成一个6.5×5.5×5nm的四面体。两个α与两个β亚基按双重对称轴排布,沿X或Y轴旋转180°,外形相似;沿Y轴两个α与两个β亚基间均有空隙,形成中心空穴(图1.38)。
α1/β1或α2/β2之间接触面较大,包括G10~H9之间以及B、D螺旋的34个残基,由17~19个氢键将其缔合成稳定的二聚体(α1/β1和α2/β2),不受血红素和O2结合的影响。α1/β1或α2/β2之间接触面较小,涉及α1的CD和β2的FG非螺区中19个残基,将两个二聚体缔合为四聚体,此种结合易受O2和血红素结合的影响。
脱氧血红蛋白中,亚基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图1.39),以及分子中心空穴周围两个β链的N-端-NH3+、Lys-82(EF6)、His-2和His143(HCl)共8个正电荷与空穴中的效应剂分子2,3-二磷酸甘油酸(BPG)之间静电相互作用(图1.40)对稳定脱氧血红蛋白的四级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静电相互作用在血红蛋白氧合后不复存在。
3.2.3.2 血红蛋白的变构效应
Mb和Hb均为储藏和运输O2的载体,Mb是单体,Hb为四聚体,在氧分压较低时Mb对O2的亲和力远大于Hb,如以P50表示一半结合部位被O2饱和时的氧分压,Hb的P50=26Torr,Mb的P50=1Torr。
Mb+O2 MbO2
设K为MbO2解离常数,则K?[Mb][O2]MbO2;若Y为Mb氧饱和度,则
Y?[O2][O2]?KY?;用pO2代替[O2],P0代替K,上式改写为:
,是一个典型的双曲线方程
pO2pO2?P50
对Hb来说,Hb+nO2 Hb(O2)。
?pO2???,或Y??nn?P?1?Y[pO2]?(P50)?50?Y[pO2]nYn
取对数,olg
1?Y=nlogpO2-nlogP50
上式即Hill方程,是一个直线方程,Y=0.5时n(斜率)值即为Hill系数。Mb的n=l,Hb的n=2.8,表明Hb与O2结合存在协同效应(或变构效应),即先结合的O2影响同一分子中空闲的O2结合部位对后续O2的亲和力(详见别构酶一节)。若以纵坐标表示Y,横坐标表示pO2,Mb的氧合曲线为双曲线,Hb的是S型曲线(图1.41)。
Hb的氧合曲线反映了HbO2的解离特征:即在氧分压较高的区间,只有很少HbO2解离,表现为S型曲线上段:在氧分压很低时,只剩下不多的HbO2缓慢地
解离,表现为S型曲线下段;只有在S型曲线中段相应的氧分压区间,HbO2随pO2下降快速解离。如果肺泡中pO2=100Torr,活动肌肉毛细血管中pO2=20Torr,P50=30Torr,n=2.8,在肺泡中Y=0.97,在活动肌肉毛细血管中Y=0.25,二者之差△Y=0.72,即在此条件下血液从肺泡流到活动肌肉中将释放所携带的72%的O2假如没有协同效应,即n=l,其他条件不变,那么Y肺泡=0.77,Y毛细血管=0.41,△Y=0.36,可见在同样条件下协同效应使Hb的O2释放量增加一倍。实际测算表明,pO2从100降至20Torr,MbO2只释放10%的O2。显然,血红蛋白适合于从肺泡到组织的O2运输,肌红蛋白则适合于通过组织间液从血液接受O2,
将它储藏在细胞内备用。
人体的血红蛋白除HbA(α2β2)外,还有HbA2(α2δ2)和HbF(α2γ2)。β、γ、δ链的一级结构仅有个别氨基酸不同,二、三级结构十分相似。成人血液中HbA2仅占2%,HbF不到1%,而胎儿血液中HbF是主要血红蛋白,在足月的新生儿血液中HbF占70—80%。在生理条件下,HbF对O2的亲和力大于HbA,使得胎儿通过胎盘循环从母体得到O2(图1.42)。
Hb对O2的亲和力对pH和[CO2]的变化敏感,pH值下降时,Hb对氧的亲和力降低,HbO2解离曲线右移,S型渐趋双曲线型。实际上血液pH变化很小,而[CO2]增大同样导致Hb对O2的亲和力下降。Hbα链N-端氨基可逆地与CO2结合。在代谢活跃的组织中,[CO2]增大或pH下降促进HbO2放O2,而O2的释放又促进Hb与CO2结合,这种现象称为Bohr效应(图1.43)。
1967年,Reinhold Benesch和Ruth Benesch发现2,3-二磷酸甘油酸(BPG)是血红蛋白的别构效应剂。在成熟的人红细胞中[Hb]≈[BPG],每个Hb在其中央空穴结合一分子BPG,通过与周围正电荷集团的相互作用使Hb的四级结构更趋稳定(见图1.39)。如果没有BPG,Hb的氧合就不存在协同效应,在生理条件下,BPG的结合使Hb对O2的亲和力下降到1/26。在某些内外因素影响下净输氧量下降时,机体可通过调整BPG浓度进行补偿。例如肺气肿病人因支气管气流受阻,Hb不能充分氧合,动脉血pO2仅为50Torr,只有正常值的一半。由于BPG浓度从4.5升至8.0mmol/L,使P50从26升至31Torr,动脉O2饱和度从0.86变到0.82,静脉O2饱和度从0.60变为0.49,因此净输O2量△Y从0.26增至0.33。又如一个人从海拔0米到海拔4500米时,48小时内他的红细胞中[BPG]从4.0增至7.5mmol/L,净输O2量相应增大(图1.44)。由于γ亚基HCl是Ser而不是His,不能与BPG形成盐键,致使胎儿血红蛋白HbF(α2γ2)对BPG的结合力小于HbA(α2β2),因此对O2亲和力较高。 3.2.3.3 血红蛋白别构效应的分子机制
Hbα-亚基的单体具有对O2的高亲和力,氧合曲线为双曲线,与Mb极为相似。孤立的β亚基易形成四聚体,β
4
被称为HbH,没有HbA的变构效应。因
此,血红蛋白的别构性质来源于亚基间的相互作用。
(1)氧合中血红素铁原子的变化:在脱氧血红蛋白中,由于连接血红素F8His咪唑环与血红素卟啉环间的位阻斥力,以及血红素铁外层电子处于高自旋状态,半径较大,不能进入卟啉环中央小孔,而离开卟啉平面约0.06nm:同时血红素向F8His方向稍微隆起,呈现圆顶形(图1.45)。在氧合过程中,铁外层电子变成低自旋状态,半径缩小了13%,移动0.06nm,进入卟啉平面中央小孔,血红素完全呈平面状态。血红素的状态既受O2结合的影响,又依赖于Hb整体的四级
结构。
(2)亚基三级结构的变化:在血红蛋白亚基中,血红素及F8His与邻近的15个侧链基团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氧合过程中铁原子的位移牵动F8His位移以及F螺旋、EF和FG片段等的位移(图1.46)。F螺旋向H螺旋移动二者之间的空隙变小,迫使HC2的Tyr侧链从隙中移开,导致链间盐键的断裂。这样,血红素上氧合引起的变化,触发亚基内部的构象改变,导致亚基交界面上的结构改变。 (3)四级结构的变化:氧合引发的构象变化传递到亚基界面上,促使两个原体(α1β1)与(α2β2)相对旋转15°,平移0.08nm(图1.47)。脱氧状态时α1亚基C7Tyr-42酚基与β2亚基G1Asp99羧基间的氢键,在氧合引起的亚基位移中被破坏,而在α1亚基G1Asp9的羧基与β2亚基G4Asn102酰胺基间产生一个新的氢键(图1.48)。
氧合过程中亚基的旋转和位移,使维持四级结构的盐键断裂,两个β亚基的铁原子间的距离从3.99减为3.31nm,分子中央空穴变小以致容纳不下BPG,盐键的断裂也引起β亚基的构象改变,如E11Val侧链移开,解除了O2结合的空间位阻。按照序变模型,上述血红蛋白氧合过程变构效应的机制概括于图1.49。
3.2.2.4 异常血红蛋白
编码血红蛋白多肽链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个别氨基酸取代、缺失、肽段融合,延长甚至整个肽链的缺失,形成300种以上的异常血红蛋白。由于取代发生的位置、范围、性质各不相同,对血红蛋白结构和正常功能的影响也就有所不同,有的异常血红蛋白结构和功能均无重大改变,有些异常血红蛋白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而导致疾病,因此,对于阐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联系极有参考价值。根据变异的性质,可将异常血红蛋白分为以上四类。
(1)分子表面发生变异的Hb:分子表面发生取代的异常Hb已发现一百多种,绝大多数不影响Hb的稳定性和功能,在临床上是无害的。但有少数可引起临床症状,尤其是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症,患者红细胞含异常的HbS,红细胞呈镰刀形,易破碎,寿命短,从而导致严重的贫血,甚至危及生命。现已查明,镰刀状红细胞贫血患者编码珠蛋白β链的基因有一个碱基突变(T→A)结果β6(A3)的Glu被Val取代,致使HbS比HbA少2~4个负电荷,pI从6.68增至6.91,在脱氧状态下溶解度仅为HbA的1/25。Val取代Glu使HbS每个亚基外侧产生一个粘斑,而脱氧HbS还有与粘斑互的部位,互相粘结,形成细长的脱氧HbS聚合体(图1.50)。几股这样的聚合体盘旋缠绕,形成在电镜下可见的直径为17nm和21.5nm的两种纤维。直径21.5nm的螺旋纤维更常见,有14股螺旋纤维。这些纤维使红细胞变成易碎的镰刀形。红细胞破碎后释放出HbS纤维,使血液粘度增大,血流不畅,小血管阻塞,造成供O2不足又恶性循环地导致形成更多的镰刀形红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二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