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一、 乡村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概念
一、乡村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概念
(一)乡村旅游概念
国外学者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也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除了包括假日旅游这个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还包括特殊兴趣的生态旅游、自然旅游,登山、骑马、假日步行等活动,运动、探险和健康旅游,钓鱼和打猎,教育性旅游,传统文化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
我国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包含乡村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居住环境、生态田园风光、农业生产活动及乡村自然环境等客体的旅游活动,即是以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吸引游客的旅游活动,它是一种环境旅游;又是以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人文客体吸引游客的旅游活动,它也是一种文化旅游。所以,乡村旅游就包括了乡村性的民俗文化旅游和乡村生态环境旅游[2]。一个农村地区开展旅游活动,活动内容是“环境旅游”还是“文化旅游”,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例如成都市周边乡村旅游大多以农家乐为主,主要是取决于周边农村的自然环境,即农家生态环境、农家建筑、农家菜、农家池塘、农家果园等。
(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1993,世界旅游组织将可持续旅游定义为“它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被用来表达如下目的:改善当地社会的生活质量;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经历;维护当地社区和游客所依靠的环境质量。”同样,乡村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生态、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以及经济的可持续。生态可持续要求乡村旅游发展要与对生物多样性、基本生态进程和生态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文化和社会可持续是指乡村旅游发展要提高人们对生产生活的控制能力,且要求这个能力与人们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经济可持续是指在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的同时,有效的配置与管理乡村资源,以便惠及子孙后代。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是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乡村旅游环境,并通过旅游业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保持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并形成良性循环。乡村
1
[4]
[3]
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一、 乡村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概念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准是:保护乡村资源、延续乡村传统文化、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延长资源生命周期。
2
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二、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意义
二、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意义
(一)成都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
1987年,成都乡村旅游在郫县农科村兴起,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在都市周边郊野快速扩散,游客接待量更是逐年上升,旅游收入也急剧增加,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成都作为全国有名的休闲城市,休闲式旅游已经成为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成都成为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政府更是加大了对农村的开发,尤其是城郊乡村旅游的开发。现在成都周边的一些地区成为全国首批乡村农业旅游示范点,包括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花乡农居”、龙泉驿区兴龙镇“万亩观光果园”、郫县友爱镇农科村等。目前,成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促进城乡交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正处于增长的态势。
成都市乡村旅游主要以农家乐为主。目前,成都市所辖19个区(市)县农村现有农家乐等休闲旅游点达5000家以上,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年创收入10亿元左右[5]。就整体而言,川西坝子特有的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及古老的巴蜀文化在成都市农家乐得到了充分展示了,具有浓郁的农耕川味;从局部上来说,因区位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形成具有地域性风貌的特色类型,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实用理性的文化观念,因而成为成都市“都市农业”中啊站的最快的 类型之一。
目前成都市的农家乐散布于各县市区,其中尤以离市区较近、交通便捷、农业景观资源丰富的龙泉驿区、郫县、温江等地最富盛名。
3
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三、成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前提条件
(二) 成都乡村旅游主要表现形式--农家乐的类型
乡村旅游具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代表一种融合了环境、历史、经济、区位的复杂结构模式[6]。成都市的旅游表现形式是以农家乐为主,按照依托资源的不同特点,此区域农家乐可分为以下类型:
类型 田园休闲型 花果观赏型 景区旅舍型 代表地区 温江区万春镇、郫县友爱乡农科村为代表的西部川坝子 龙泉驿的书房村、苹果村、桃花沟为代表的东郊丘陵 远郊区都江堰的育城后山、浦江县的朝阳湖、彭州市的银厂沟、大邑县的西岭雪山为代表的自然风景区 花园客栈型 以离市区较近、交通便捷、农业景观资源丰富的龙泉驿区、郫县、温江等地最富盛名,主要是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为旅游企业,将农舍通过美化变为客栈,使之成为高于农家乐、低于度假村的一种休闲娱乐场所[7]
(三) 成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
乡村旅游是弄农村利用自然环境、农耕文化、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农村渔牧业生产、古镇村落、农家生活的资源条件,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等项目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我国是一个乡村大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一项系统工程。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成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冲击农村旧思想,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兴建旅游景点,改善居住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民主参与意识,有利于实现基层管理民主。
4
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三、成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前提条件
三、成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前提条件
(一)乡村性可持续保持是前提
乡村性亦即乡村地区所独有的乡村气质和特质,包括乡村景观、乡村文化、乡
村环境、乡村活动、乡村理念等。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乡村性的内容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所在,它们受现代文明影响强度低,景观自然属性强,可以满足游客休闲、求知、度假和回归自然等的需求。
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田园荒芜、环境污染、乡村传统文明丧失的种种问题,人们开始呼唤着“诗意栖居地”的重建。失去了“乡村性”的乡村旅游,其吸引力将逐渐减少;再者乡村的独特自然生态风光和传统民俗文化若不复存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只能流于空谈。[14]因此,要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开发保护的基础。
(二)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是根本
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是乡村资源,乡村文化则是乡村资源中的“质”,只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才具有持久的吸引力。乡村文化主要包括乡村景观文化、传统建筑文化、农耕文化、民风民俗文化、农村家庭生活文化和乡村艺术文化。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外来的强势文化逐渐占据乡村传统的文化领地,人文生态环境可能失去昔日的生存空间,乡村文化的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特殊性、传统性和地方性逐渐消失,进而威胁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首先应确立当地居民在人文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维护当地人文生态的自主和正常发展,其次要维护和增强农村社区文化的独特个性,再次要维护民风民俗的纯朴自然性。最后,要强调乡村居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得文化需求的满足和文化方面的平等权益。只有实现了乡村文化的自主和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的自主和健康发展,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关键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以成都为例(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