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法一:假设b 、c 共面于? .由A ?a ,a ∥c 知,A ?c ,而a ?b =A,? ?? =a ,
∴ A ?? ,A ??。
又c ?? ,∴ ? 、? 都经过直线c 及其外的一点A, ∴ ? 与? 重合,于是a ?? ,又b ??。
又? 、? 都经过两相交直线a 、b ,从而??、? 重合。 ∴ ? 、? 、? 为同一平面,这与? ?? =a 矛盾。 ∴ b 、c 为异面直线.
证法二:假设b 、c 共面,则b ,c 相交或平行。
(1)若b ∥c ,又a ∥c ,则由公理4知a ∥b ,这与a ?b =A 矛盾。 (2)若b ?c =P ,已知b ?? ,c ?? ,则P 是? 、? 的公共点,由公理2,P ?a ,又b ?c =P ,即P ?c ,故a ?c =P ,这与a ∥c 矛盾。
综合(1)、(2)可知,b 、c 为异面直线。
证法三:∵ ? ?? =a ,a ?b =A ,∴ A ?a 。 ∵ a ∥c ,∴ A ?c ,
在直线b 上任取一点P(P 异于A),则P ??(否则b ?? ,又a ?? ,则? 、? 都经过两相交直线a 、b ,则? 、? 重合,与? ?? =a 矛盾)。
又c ?? ,于是根据“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知,b 、c 为异面直线。
点评:证明两直线为异面直线的思路主要有两条:一是利用反证法;二是利用结论“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异面直线又有两条途径:其一是直接假设b 、c 共面而产生矛盾;其二是假设b 、c 平行与相交;分别产生矛盾。判定直线异面,若为解答题,则用得最多的是证法一、二的思路;若为选择或填空题,则往往都是用证法三的思路。用反证法证题,一般可归纳为四个步
第 6 页 共 11 页
骤:(1)否定结论;(2)进行推理;(3)导出矛盾;(4)肯定结论.
宜用反证法证明的命题往往是(1)基本定理或某一知识系统的初始阶段的命题(如立体几何中的线面、面面平行的判定定量的证明等);(2)肯定或否定型的命题(如结论中出现“必有”、“必不存在”等一类命题);(3)唯一型的命题(如“图形唯一”、“方程解唯一”等一类命题);(4)正面情况较为繁多,而结论的反面却只有一两种情况的一类命题;(5)结论中出现“至多”、“不多于”等一类命题。
例4.(1)已知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700,则过空间一定点O,与两条异面直线a,b都成600角的直线有( )条
A.1 B.2 C.3 D.4 (2)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空间中有一定点O,过点O有3条直线与a,b所成角都
0是60,则?的取值可能是( )
A.30 B.50 C.60 D.90 解析:(1)过空间一点O分别作a?∥a,b?∥b。
将两对对顶角的平分线绕O点分别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总能得到与 a?,b?都成600角的直线。故过点 O与a,b都成600角的直线有4条,从而选D。
(2)过点O分别作a?∥a、b?∥b,则过点O有三条直线与a,b所成角都为600,等价于过点O有三条直线与a?,b?所成角都为600,其中一条正是?角的平分线。从而可得选项为C。
点评:该题以学生对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会适当转化,较好的考察了空间想象能力。 题型3:线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例5.(2003上海春,13)关于直线a、b、l及平面M、N,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若a∥M,b∥M,则a∥b
B.若a∥M,b⊥a,则b⊥M
C.若aM,bM,且l⊥a,l⊥b,则l⊥M D.若a⊥M,a∥N,则M⊥N
解析:解析:A选项中,若a∥M,b∥M,则有a∥b或a与b相交或a与b异面。B选项中,b可能在M内,b可能与M平行,b可能与M相交.C选项中须增加a与b相交,则l⊥M。D选项证明如下:∵a∥N,过a作平面α与N交于c,则c∥a,∴c⊥M.故M⊥N。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基本性质。
例6.两个全等的正方形ABCD和ABEF所在平面相交于AB,M∈AC,N∈FB,且AM=FN,求证:MN∥平面BCE。
第 7 页 共 11 页
0000
证法一:作MP⊥BC,NQ⊥BE,P、Q为垂足,则MP∥AB,NQ∥AB。 ∴MP∥NQ,又AM=NF,AC=BF, ∴MC=NB,∠MCP=∠NBQ=45°
∴Rt△MCP≌Rt△NBQ
∴MP=NQ,故四边形MPQN为平行四边形 ∴MN∥PQ
∵PQ?平面BCE,MN在平面BCE外, ∴MN∥平面BCE。
AMACAHABAFNEDCMPBQ证法二:如图过M作MH⊥AB于H,则MH∥BC, ∴
?
FNBF?AHABDCM连结NH,由BF=AC,FN=AM,得∴ NH//AF//BE
AF由MH//BC, NH//BE得:平面MNH//平面BCE ∴MN∥平面BCE。
HNEB题型4:线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例7.(2006四川理19 )如图,在长方体
ABCD?A1B1C1D1中,E,P分别是BC,A1D1的中点,
M,N分别是A,E1C的D中点,
AD?AA1?a,AB?2a,求证:MN//面ADD1A1。
证明:取CD的中点K,连结MK,NK; ∵M,N,K分别为AK,CD1,CD的中点 ∵MK//AD,NK//DD1
∴MK//面ADD1A1,NK//面ADD1A1
∴面MNK//面ADD1A1 ∴MN//面ADD1A1
点评:主要考察长方体的概念、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的关系等基础知识,主要考察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例8.(1999全国文22,理21)如图所示,已知正四棱柱ABCD—A1B1C1D1,点E在棱D1D上,截面EAC∥D1B,且面EAC与底面ABCD所成的角为45°,AB=a.
第 8 页 共 11 页
(Ⅰ)求截面EAC的面积;
(Ⅱ)求异面直线A1B1与AC之间的距离;
解:(Ⅰ)如图所示,连结DB交AC于O,连结EO。
∵底面ABCD是正方形,
∴DO⊥AC
又∵ED⊥底面AC, ∴EO⊥AC
∴∠EOD是面EAC与底面AC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EOD=45° DO=
图 a·sec45°=a,
22a,AC=2a,EO=
2222故S△EAC=
12EO·AC=
a2.
(Ⅱ)由题设ABCD—A1B1C1D1是正四棱柱,得A1A⊥底面AC,A1A⊥AC.
又A1A⊥A1B1,
∴A1A是异面直线A1B1与AC间的公垂线.
∵D1B∥面EAC,且面D1BD与面EAC交线为EO, ∴D1B∥EO,
又O是DB的中点
∴E是D1D的中点,D1B=2EO=2a. ∴D1D=
D1B?DB22?2a
异面直线A1B1与AC间的距离为2a. 题型5:面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例9.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 的棱长为a。证明:平面ACD1 ∥平面A1C1B 。
证明:如图,∵ A1BCD1 是矩形,A1B ∥D1C 。
又D1C ?平面D1CA ,A1B ?平面D1CA , ∴ A1B ∥平面D1CA。
同理A1C1 ∥平面D1CA ,又A1C1 ?A1B =A1 ,∴ 平面D1CA ∥平面BA1C1 .
点评:证明面面平行,关键在于证明A1C1 与A1B 两相交直线分别与平面ACD1 平
第 9 页 共 11 页
行。
例10.P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A′、B′、C′分别是△PBC、△PCA、△PAB的重心。
(1)求证:平面A′B′C′∥平面ABC; (2)S△A′B′C′∶S△ABC的值。
解析:(1)取AB、BC的中点M、N,
PC?PN3 则PM∴A′C′∥MN?A′C′∥平面ABC。 同理A′B′∥面ABC, ∴△A′B′C′∥面ABC.
?PA??2A?C?(2)MNA?C?AC??1PA?PN?222112AC=3AC 3?A′C′=3MN=3·
3, ?13?B?C?BC
A?B?同理ACS?A?B?C?∴S?ABC
?(A?C?AC)?219
五.思维总结
在掌握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包括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间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研究有关平行的判定依据(定义、公理和定理)、判定方法及有关性质的应用;在有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相关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并探索立体几何中论证问题的规律;在有关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化归和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应用.
1.用类比的思想去认识面的垂直与平行关系,注意垂直与平行间的联系。 2.注意立体几何问题向平面几何问题的转化,即立几问题平面化。 3.注意下面的转化关系:
4.直线和平面相互平行
证明方法:○1证明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相互平行;○2证明这条直线的方向量和这个平面内的一个向量相互平行;○3证明这条直线的方向量和这个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垂直。
第 10 页 共 11 页
5.证明两平面平行的方法:
(1)利用定义证明。利用反证法,假设两平面不平行,则它们必相交,再导出矛盾。 (2)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这个定理可简记为线面平行则面面平行。用符号表示是:a∩b,a a∥β,b∥β,则α∥β。
α,b
α,
(3)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用符号表示是:a⊥α,a⊥β则α∥β。 (4)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有五条:
(1)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这个定理可简记
为:“面面平行,则线面平行”。用符号表示是:α∥β,a
α,则a∥β。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这个定理可简记为:“面面平行,则线线平行”。用符号表示是:α∥β,α∩γ=a,β∩γ=b,则a∥b。
(3)一条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这个定理可用于证线面垂直。用符号表示是:α∥β,a⊥α,则a⊥β。 (4)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过平面外一点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
第 11 页 共 11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10讲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