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发展史(代表著作及成就)
1.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 2. 蘭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3. 元·危宜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4. 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5. 近代·方先之、尚天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中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
二、病因:
(一) 外因
1.外力伤害
①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发生在外力接触的部位。
②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发生在远离外力接触的部位。如传达暴力、扭转暴力等。 ③肌肉强烈收缩 ④持续劳损 2.邪毒感染 3.六淫侵袭 (二) 内因
年龄、体质、解剖结构、职业
三、诊断
(一) 肢体测量
上肢:肩峰——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
(前臂还可测量尺骨鹰嘴——尺骨茎突) 下肢:髂前上棘——膝关节内缘——内踝下缘
(下肢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测量脐——内踝下缘,小腿还可测量腓骨头——外踝下缘)
(二) 特殊检查法
1.颈部 ① 分离试验
操作:术者一手托住患者頦下部,另一手托住枕部,然后逐渐向上牵引头部。 阳性:患者感到颈部和上肢疼痛减轻。 意义:颈神经根受压。 ②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操作:患者坐位,头微屈。
检查者立于被检查侧,一手推头部向对侧,同时另一手握该侧腕部做相对牵引。 阳性:因臂丛神经受牵拉而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为阳性。 意义: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2.肩部
撘肩试验(杜加征)
操作:患者端坐位或卧位,肘关节取屈曲位,将手搭于对侧肩部。 阳性:能搭于对侧肩部,但肘部不能贴近胸壁;
或肘部能贴近胸壁,但手不能搭于对侧肩部。 意义:提示肩关节脱位。 3.肘部
腕伸肌紧张试验(密尔试验)︰测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
4.腰背部
直腿抬高试验(拉塞格试验)(另:直腿抬高踝背伸试验,即加强试验)
操作: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靠拢。
检查者用一手握住患者踝部,一手扶膝保持下肢伸直,逐渐抬高患者下肢。 阳性:小于70°~90°即感觉该下肢有传导性疼痛麻木。 意义:多见于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5.髋部
① 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托马斯证)
操作及阳性:
患者仰卧位,腰部放平,嘱患者分别将两腿伸直。某一侧腿伸直时,腰部挺起为阳性;
或嘱患者伸直患腿,检查者将健腿屈膝、屈髋,使大腿贴近腹部,腰部下降贴近床面。患侧腿自动离开床面、向上抬起。 意义:提示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 ② 下肢短缩试验(艾利斯征)
操作:患者仰卧位,两腿屈髋屈膝并拢,两足并齐,放于床面,观察两膝高度。 阳性:两侧高低不平。 意义:髋关节后脱位等。 ③ 髂胫束紧张试验(Ober征)
操作:患者侧卧位,健侧在下并屈髋屈膝,保持腰椎变直。
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患肢踝部使患肢屈髋屈膝至90°,大腿充分外展使髋关节伸直; 放手让患肢自然下落。
阳性:患肢不能下落及触及健肢。 意义:髂胫束挛缩
6.骨盆部
① 骨盆挤压压试验:仰卧位,沿髂翼两侧同时向中线方向挤压——疼痛——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 ② 骨盆分离试验:仰卧位,两侧同时沿髂前上棘向外下方向挤压——疼痛——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 7.膝部
① 回旋挤压试验(麦氏征)
操作及阳性表现:
患者取仰卧位,用力将膝关节屈曲成锐角。
检查内侧半月板时,检查者一手触摸关节后缘,另一手握住足部,保持膝关节屈曲,小腿尽可能外旋,逐渐伸直膝关节,股骨髁经过半月板撕裂处时,可听到或感觉到弹响。
检查外侧半月板时,一手触及关节后外侧缘,小腿内旋,伸直膝关节可以听到或感觉到弹响。
意义:检查膝关节半月板有无裂伤。 ② 抽屉试验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患膝屈曲90°,检者固定足背部,双手推拉小腿近端。
阳性及意义:向前方移动距离比健侧大于0.6cm,即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前交叉韧带损伤;
向后方移动距离比健侧大于1cm,即后抽屉试验阳性,则为后交叉韧带损伤。
③ 拉克曼试验(Lanchman征)
操作:患者仰卧位,屈膝15°。
检查者一手握股骨端远端外侧,另一手握持胫骨近端,用力方向为胫骨向前、股骨向后。 阳性及意义:胫骨明显前移,为前交叉韧带断裂;反之为后交叉韧带断裂。 ④ 侧方应力试验:检查内外侧副韧带。 ⑤ 浮髌试验
操作: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股四头肌松弛。
检查者一手压在髌上囊部,向下挤压使积液局限于关节腔,然后另一手拇、中指固定髌骨内外缘,食指按压髌骨。
阳性:髌骨有漂浮感,重压时下沉,松指时浮起。 意义:关节腔有积液。
四、内治法:三期辩证,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
1. 初期:伤后2周内,宜“攻”,治血与理气兼顾,常用攻下逐瘀、行气活血、清热凉血; 2. 中期:伤后3~6周,宜“和”,以和营生新,续筋接骨。常用和营止痛、续筋接骨、舒筋活络;
3. 后期:伤后7周以上,宜“温”“补”,以温经通络。常用以补养气血、补养脾胃、补益肝肾、温经通络。
五、外固定
? 夹板固定:骨折复位后选用不同的材料,根据肢体的形态加以塑形,制成适用于各部位的夹板,并用系带扎缚、以固定垫配合保持复位后的位置的固定方法。 (一)夹板固定的作用机制
1.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力:扎带约束力、挤压杠杆力、挤压剪切力 2.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 (二)夹板固定的适应症
①四肢闭合性骨折;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伤口闭合者;③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 (三)夹板材料与制作要求
可塑性、韧性、弹性、吸附性和通透性、质地宜轻、穿透性 1.抬高患肢,以促进肿胀消退。
2.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情况,特别是固定后3~4天更应注意肢端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 3.注意询问骨突出有无灼痛感。 4.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
5.定期进行X线检查,了解骨折是否再发生移位,特别是2周以内。
6.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并将固定后的注意事项和练功方法交代清楚。 7.夹板固定时间长短应根据骨折临床愈合的具体情况而定。 ? 石膏固定:最大的优点是其良好的塑形性能。 (一)石膏固定的注意事项
1.石膏定形后,可待其自然干燥变硬,亦可用电吹风烘干加速硬化。 2.在石膏干燥前不要搬动患者,以免石膏折断或变形。
3.抬高患肢,注意有无受压症状,随时观察指(趾)端血运、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感觉及肢体运动情况。 4.手术后及有伤口者,如发现石膏被血液或脓液浸透,应及时处理。 5.注意冷暖。
6.注意保持石膏清洁,保持石膏原形。
7.如因肿胀消退或肌肉萎缩致石膏松动者,应立即更换石膏。
8.患者未下床前,须帮助其翻身,并指导患者做石膏内的肌肉收缩活动,情况允许时,鼓励下床活动。 9.注意畸形矫正 (二)石膏固定的优缺点
1.优点:操作简便;良好的塑形能力;有一定矫形作用
2.缺点:不便调整;开放性骨折及感染伤口,护理困难;沉重及舒适性差,不利于患者锻炼、行走及日常护理。 ? 骨牵引:利用骨圆针或牵引钳穿过骨质,使牵引力直接通过骨而抵达损伤部位起到复位固定的作用。 (一)常用骨牵引及进针方向
1.颅骨骨牵引:头顶正中点两侧等距的额状线上。颅骨表面斜向内45°,注意防止穿过颅骨内板伤及脑组织。 2.尺骨鹰嘴骨牵引:在尺骨鹰嘴下2cm,尺骨嵴旁一横指处。克氏针自内向外刺入直达骨,注意避开尺神经。 3.股骨髁上骨牵引:内收肌结节上2cm处。垂直股骨纵轴,防止钢针两侧负重不平衡。 4.胫骨结节骨牵引:胫骨结节下两横指。有外向内进针,以免伤及腓总神经。
5.根骨骨牵引:内踝尖与足跟后下缘连线中点。针与踝关节面成15°,即进针处低,出针处高,有利于恢复骨的正常生理弧度。
常用练功方法:五点支撑、飞燕点水、手指爬墙
(四)夹板固定的注意事项
六、创伤急救
1.现场急救五大技术: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止血法:指压法、加压包扎法、填塞法、止血带法。 止血带法操作:
① 止血带在上肢缚于上臂上1/3处,下肢于大腿中上1/3处,距离伤口上方10~15cm,前臂小腿禁用。 ② 抬高患肢,使静脉回流。用橡皮管则绕肢体2圈,用气压止血则缚上后充气。 2.骨筋膜室综合征
各种原因造成筋膜间隔区内组织压升高致使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和神经组织血供不足,甚至缺血性坏死,最后产生一系列的症状、体征,统称为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1)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早期症状:
① 疼痛:患肢深部出现广泛而剧烈的进行性灼痛,局部组织张力增高,有触痛,被动牵拉痛。 ② 皮肤潮红,肤温升高。
③ 感觉异常:受累区域感觉过敏或迟钝。两点分辨觉的消失和轻触觉异常出现较早,较有诊断意义。 ④ 肌力减弱,功能逐渐丧失。 ⑤ 脉博和毛细血管充盈一般正常,
易发生于前臂和小腿有双骨及骨间膜,筋膜厚韧而缺乏弹性,肌肉肿胀不易扩散。 2) 诊断:
① 病史
② 症状体征:5P:疼痛转无痛;苍白或紫绀;感觉异常;肌肉瘫痪;无脉。
(Pain~Painless;Pallor;Paresthesia;Paralysis;Pulselessness) ③ 辅助检查:测量组织内压。 3) 治疗:
① 切开减压:早期彻底切开达到筋膜室迅速减压,使毛细血管床再灌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坏死及永久性功能损害的唯一有效办法。
② 伤口处理:切口开放,延期愈合远期通过减张缝合或植皮闭合伤口。 ③ 其他治疗措施:抗生素预防感染,联合应用对症治疗药物。
骨折
病因病机:
1.外因
1) 直接暴力:骨折发生在暴力直接作用部位。 2) 间接暴力:骨折发生在远离暴力作用部位。 3) 肌肉牵拉 4) 持续劳损
诊断依据:
1.病史:外伤史
2.临床症状: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3.体征:局部压痛、叩击痛,畸形(餐叉样、靴状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 4.辅助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骨折最基本方法。
并发症:
早期
1.外伤性休克 2.感染 3.内脏损伤 4.重要血管损伤 5.缺血性肌挛缩
6.脊髓损伤 7.周围神经损伤 8.脂肪栓塞
治疗:抢救、复苏、对症治疗 中晚期: 1.坠积性肺炎 2.褥疮
3.尿路感染及结石 4.骨化性肌炎 5.创伤性关节炎 6.关节僵硬 7.缺血性骨坏死 8.迟发性畸形 治疗:离床预防
骨折愈合
1.分期:血肿机化期(骨折后3周)、原始骨痂形成期(骨折后4~8周)、骨痂改造塑形期(骨折8周后) 2.愈合标准:
临床愈合标准:局部无压痛,无叩击痛;无异常活动;X线显示有连续性骨痂;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
解除外固定后,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骨性愈合标准: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X线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3.影响骨折愈合因素:年龄、健康状况、骨折断面的接触、断端的血运、损伤的程度、感染、治疗方法的影响
治疗
1.复位标准
①解剖复位:骨折移位完全矫正,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
纵轴线上的关系)完全良好。
②功能复位:
对线: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不宜超过15°。
对位:长骨折对位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达3/4以上。 长度:儿童短缩不得超过2cm,成人要求短缩移位不超过1cm。 2.骨折愈合异常
① 畸形愈合:骨折有重叠、旋转和成角的愈合。
② 迟缓愈合:骨折超过临床愈合时间患处仍有骨折的症状、体征,X线检查骨痂量少,但仍有继续生长能力的情况。
③ 不愈合:超过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后断端仍有异常活动,X线检查示骨折断端分离、骨痂稀少,断端萎缩、硬化,骨髓腔封闭的情况。
上肢骨折
1.锁骨骨折
易在中外1/3交界处发生骨折。好发于幼儿。骨折之后,内侧段可因胸锁乳突肌的牵拉向后上方移位,外侧段由于上肢重力和胸大肌的牵拉而向前下方移位。常用“∞”字绷带固定、双圈固定。
并发症:气胸、血胸、开放性骨折感染
2.肱骨外科颈骨折:最常见的是外展型骨折,向内向前成角畸形。 3.孟氏骨折(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
尺骨滑车切迹以下的上1/3骨折,桡骨头同时自肱桡关节、上桡尺关节脱位,而肱尺关节没有脱位。 4.盖氏骨折(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桡尺关节脱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广中医针灸专业骨伤科重点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